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2016-12-13  发布者:嵇再高  浏览数( -)

浅谈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江苏省涟水县东胡集中学    嵇再高     邮编:223462

【摘要】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帮学生成才,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成人,特别是校园暴力频发的今天,更是任重而道远。作为我们语文老师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关键词】语文老师    渗透     思想教育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一味地抓学习成绩真的能成龙成凤吗?我不敢苟同。君不见这几年校园暴力频发,每年呈上升趋势,而且性质越来越恶劣,手段越来越残忍,用铁管殴打、逼迫吃卫生巾……一件件都让人触目惊心!每次发生后那些伤害人的人因为未成年逃避了法律的制裁,而那些受害者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面前只能忍气吞声,只能眼看着那些人到处逍遥,而自己受伤的心灵何时才能康复,也许一辈子都挥之不去。很多网友都指责教育、指责学校。作为老师,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我们无法改变。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认为在这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我们学校真的有过错、我们老师真的有责任,而我们语文老师更有责任。我们老师扪心自问,我们在教学中只是看重学生的成绩,有谁真正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成才先成人。是的,成才先要成人才行,否则再有才也不一定能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从云南的马加爵杀人到上海复旦林森浩投毒等数件大学生伤害人案例,这些犯罪的大学生都很有才能,在读书时成绩都名列前茅,然而他们不但自己没有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相反却犯下了滔天大罪……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人成才呢?我认为学校、老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片面追求成绩。“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所以我们语文老师更应该运用手中的课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应该担负起思想教育的责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当代作家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到“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所以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回家后用手机或者电脑查找具体的事例,必要时请家长帮忙。第二天上课时,我带领学生着重讨论是否要阅读文学作品。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列出了马加爵、林森浩等很多反面事例,也有的学生列出了自己身边的很多正面事例。通过课堂上激烈的讨论,学生明白了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益处,从而引领学生去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慢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中写到“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的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让学生结合《为你打开一扇门》进行认真讨论,得出读书好处多多,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自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很强,唯我独尊,感情冷漠,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呢?

在上《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意思一一表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呢?长大后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从而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又如在上《我们家的男子汉》时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男子汉?作者为什么把文中的小男孩称为男子汉?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男子汉?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达到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目的。再如:我在上《木兰诗》一课时,花很长时间去讨论木兰的人物形象,去探讨木兰的替父从军的家庭责任感、为国家英勇杀敌的社会责任感……现时代的我们应担负什么样的责任?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做一个社会人最朴素的道德准则,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感和行为。现在独生子女相对较多,家长比较娇惯,所以相当多的学生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和自私。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我们不仅要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步潜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以课文为主导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我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感动?然后让学生从自己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身上寻找应该感恩的地方,我记得有一个叫黄仟婷的学生说着说着竟然哭了起来,其他的学生也纷纷感受到家人对自己深深的爱,纷纷表示要孝敬父母、爷爷奶奶……在上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这篇课文时,我一改以往的空洞说教、不切合实际的讨论,巧妙结合《酒干倘卖无》这首歌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父母对子女那深深的爱,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体会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书中父母对子女的爱只存在于课本中,与自己并无多大关系。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别人家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每个父母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爱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深深的爱,就会去反思,就会学会感恩,而以前空洞的说教根本不会引起学生去思考自己的父母是如何爱自己的,也就更谈不上感恩父母了!学生懂得感恩父母,也就渐渐学会感恩老师以及帮助过他的其他人!

四、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苗苗”或“小幺儿”,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围着这些“小太阳”转,于是让孩子们滋生了娇生惯养的习气,只会汲取而不会付出,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了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心理。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不会谦让,缺乏爱心,不重视他人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权利。一旦触犯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有过激的怨恨甚至攻击行为。针对这一点,我一直都在有意无意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意识,尤其在语文课堂上。如在上《伟人细胞》这一课时,除了把课文最后的“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进行重点探讨外,还应该用大量的时间来探讨贾里把邱士力当着敌人为什么会失败,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同学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意识,尽量避免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五、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我在上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在学生了解到小弗郎土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讨论“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时代,但国内外形势不容乐观,日本、越南、菲律宾等邻国妄图侵占我国岛屿,此时的我们应如何爱国?”在上《始终眷恋自己的祖国》时,我从“钱学森为什么要历经艰辛、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回到自己的祖国?”切入课文,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又如我在上《枣核》一文时,让学生首先了解萧乾的这位老朋友优越的生活条件,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位老朋友为什么只要几颗枣核,为什么把几颗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玛瑙还贵重?最后着重讨论“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名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句话,从而较好的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

总之,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课本、我们的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尽我们语文老师最大的能力去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尽量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我们不能把“成人”与“成才”割裂开来,“成人”与“成才”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试想一个有文学素养、有责任感、懂得感恩、与同学友爱相处、热爱国家的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学习呢?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一定是一个优秀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杨东军.《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201415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