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潜移默化,畅享阅读

2016-12-13  发布者:刘素华  浏览数(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笔者为此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求阅读教学的新境界。下面就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调动热情,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二、度与钥匙,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参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的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致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

3、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故事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勇于质疑 让学生活读书。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地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能笑其肤浅、简单而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那就是“水道渠成”了。 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从而促进他们智力发展呢?(1)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掌握知识经验的重要前提。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组织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要教会他们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引起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多读多想,精读细想,逐步学会思考问题。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教学中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如初读课文时提出“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第二遍阅读时,思考:“小鱼、老黄鱼、燕子为什么不借尾巴给它?从哪些词句中看出?”第三遍读课文想一想“小壁虎需要借尾巴吗?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促使学生眼到、心到、手到。“俯而读,仰而思”逐步养成用心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2)教师的提问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有不少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经过明确写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教师应在课堂中重视启发学生的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3)“学贵有疑“。问题是启动思维的关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议问题,就是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提的问题越多、越深刻,争议越激烈,学生就越能在激越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始终处于“饥饿”的状态,不将课文中的问题细咀细嚼给学生,而是留有余地、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提出问题。同时还注意及时激励和引导,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不一手包办,而是通过小组讨论或让他们查字典、查资料解决,或通过认真读通课文来解决,或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解决。总而言之,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打开智慧的大门。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了没有教师的指引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总之,教师要灵活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合理运用。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就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他们就会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