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如何实施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2016-12-07  发布者:何孝亚  浏览数( -) 【推荐】

1.备课环节研究课标和教材,整合资源,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在前几年新课程的远程培训时,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标和教材是本书,万人一版,它们是教师备课必不可少的资源。在继续教育教学培训过程中有幸听了山东省中学历史特级教师钟红军老师的讲座,她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读课标时,可以往前再读一步”。我一直坚信这句话: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备不好课就上不好课,效果好坏就更谈不上了。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关注的仅仅是本节课的内容,却忽略了研究它在教材中的“面”。实际上,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更重视的是整册教材、整个单元的安排。因此,在备课的环节中,不仅仅限制于所备本节课的单一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宏观性。例如,在2011年海南省教育培训院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年会上,笔者上了一节《辛亥革命》的研讨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需要把宏观、中观、微观的目标做一个全盘的规划,做好统筹安排。经过300多位与会的老师及专家观摩和研讨后,专家的评价是这样的:从本堂课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已经做到避免就事论事,指导和帮助学生从世界潮流和中国社会进步趋势的角度,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关系不是居高临下式的,探讨问题也不是预先就定封闭性结论的,而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思想开放、思维自由的探究活动。还有专家觉得在整堂课中,课堂紧凑,教师的引导有效得当,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中兴趣浓郁,课堂互动性很强,三维目标落实到位,高效实现预期的教学任务。最后评委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堂合理整合资源的高效历史课。实践证明,高效的历史课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的环节中,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不断地整合,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2.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优化课堂教学。

自从暑期的新课程远程培训后,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假期里我定好计划在网上观摩全国优质课,同时也温习了自己曾经用过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并写了一些听课记录和心得体会。我在观摩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共性的规律特征,那就是每节课都是学生学习、发现、思考、训练、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反思、总结、改进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突破传统的许多固定的形式,譬如课堂教学活动可能没有完全按照原来预设的程序进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能没有想到,对老师课堂把握能力要求极高。那么在课堂上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呢?我采取以下几点来优化课堂教学。

(1)明确目标,有效设置历史教学情境。

布卢姆指出:“有效教学是通过有准备的教学达到一定目标。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反馈矫正为核心的目标控制体系。”我们重点关注教师是如何对课堂进行掌握和调控、学生又是如何参与其中和反馈信息的。如高中必修Ⅱ《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一系列大萧条时代的图片资料,再结合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人民生活的贫困,体会经济危机的危害。学生通过观看、讨论,在脑海中想象经济危机下美国的情境: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分文皆无的灾难性后果,从而为接下来的内容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笔者认为这节课使用了很好的策略,因为教师从整体上考虑情境设置,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情境体系。依托文献材料和图片材料,有效指导相应的读图技巧,让学生指出所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态、穿着打扮、神情、街道店铺的招牌、建筑物等,教师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每个问题指向明确,步步为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因此,我认为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对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不知道如何根据材料创设问题,不知道如何选材,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意义建构,就有可能在课堂上堆砌一大堆材料,使学生思维混乱。学生的知识结构尚在形成过程中,知识、能力的储备尚不足,对历史现象还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认知,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问题的设置不宜过长过大。

(2)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不仅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更要凸显于教学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力求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提倡把以往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转变为师生有效互动、生生有效的多维活动。教师的教学重在引导和培养,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历史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后编排的历史教材内容,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最根本的做法是转变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实践中追求高效教学。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切实地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这是历史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所有老师的共同追求。

(3)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就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方法得当往往就事半功倍。我们选择怎么样的教学方法,必然影响到课堂教学高效与否。常言说: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讲授法遭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挑战。历史课堂教学的讲授是指历史教师运用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而连贯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并形成科学价值观及人生观的方法。其优点是授课对象多,信息量大,知识系统性强,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在新一轮课改中,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备受广大教师的关注,并且其研究成果也开始得到应用。如某学校为了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首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班级内进行分组,并指派小组长、副组长,明确每一位学生的角色。其次,在课堂上,把教学任务转变为课堂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问题,小组中每个学生负责一个子问题。再次,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研讨,确保小组交流,进一步分享学习成果。最后,针对各组完成的情况或者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师进行及时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小组的学习成就加以对比。这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在分组讨论教学时,采取合理设计小组的任务难度、改进组间竞争规则和精心选择小组长等措施,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另外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加强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每一次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都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完善的认识中归纳出一定的结论,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从而唤起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课堂背后及时反思教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反思作为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上好一节课”的策略。近年来,学界有关“好课标准”的讨论和“高效教学”标准研究,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更多的参考。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为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应是问题驱动教学,学生活动较多,这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多次对随堂录像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捕捉课堂信息,及时调控教学,影响了整个教学效果。在事实上,影响课堂参与度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个人魅力等。针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实践;二是进一步优化教学程序,营造参与氛围;三是增强课堂调控,提高参与意识;四是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参与热度。我特别强调反思课堂教学的语言问题。我觉得教学语言准确精练,关系到课堂高效与否。历史课堂教学不是说书,不能一个人在那儿包场,老师讲得过多,那么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就少了,这样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这样的课堂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老师的语言不够简洁,学生就很容易精力分散。心理学表明: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这一项环节做到准确生动,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产生愉快、高兴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就高,兴趣也浓郁,活动的效果也突出。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