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初探

2016-12-11  发布者:朱月朗  浏览数(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初探

红窑镇中心小学  朱月朗

在研修中,我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期待提高,我从一下几方面做了努力,不知可否。

一、创设情景巧铺垫

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情景固然重要,但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计算教学中铺垫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苏教版数学4年级上册,在学习3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时,就需要进行3位数除以1位数笔算知识的复习铺垫;又比如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就需要已学的口算知识及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知识,等等。一些计算知识的探索是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计算教学前的复习铺垫可以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所以,我认为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其实并不矛盾,并不是因为要创设情景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强调算理辩算法

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因此,不懂得算理,光靠机械操练也许也能掌握其计算的方法,但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干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例如2年级下册第4单元“3位数加两、3位数”,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不进位加。进位加、连加、加法估算等),安排相应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很有必要,因为3位数加两、3位数在计算方法,计算道理上与两位数加两位数如出一辙,关键是在计算中注意数位对齐。回顾旧知,唤醒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于新知的迁移与构建十分重要。再如苏教版2年级下册教材“两位数乘1位数”中,教学20×3时,要让学生明白算理:20210210361061060,所以在计算20×3时,只要先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10,也就是20×3=60:又如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这是在学生学会“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的。

现行的教材中往往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相互动式学习.通过自主的探索交流来理解算理的,教学中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到位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计算方法的指导却显得不够到位,使得学生的计算基础不够扎实,影响了计算能力的形成:苏教版3年级上册教材“两位数除以1位数”中,在教学46÷2时,学生在操作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用竖式计算,知道“2”力什么写在商的10位上,从而使他们真正掌握两位数除以1位数的笔算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顺利地解决“想想做做”中像"95÷3”和“87÷4”这样有余数的计算题。因此,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技能被充分激活之后,自主探究便成为必然。我们可以通过习题改编的形式,从旧知识过渡到新内容,使学生对新内容有似曾相识之感,为新知的探究做好心理准备、提供方法支撑;也可以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尝试用计算解决问题。此时,我们要将探究计算方法的主动权和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尝试理解算理。我们在强调算理的同时,不能忽视计算方法的指导,要使学生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三、倡导优化算法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

我们看到,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有些方法并不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笔者认为: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地进行优化,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能出现多样化的计算方法、由于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这些方法可能存在对错之分,优劣之别。此时,作为组织者的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介绍计算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化方法,建构计算模型。同时纠正错误,规范书写格式。

在进行“9加几”的教学中,计算.9+5时学生想出了很多种算法:(1)9往后数,再数5个是14(2)9+1=1010+4=14(3)9分成545+5=1010+4=14(4)9+4=1313+1=14(5)9+2=111l+3=14……其中(1)是通过数数来计算,(2)(3)是利用“凑10法”计算,而运用算法(4)(5)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凑10法”,而是为了迎合教师,为多样化而多样化,看到算法(2)中的5可以分成14,算法(3)中的9可以分成54,就得出5可以分成4l5可以分成23来计算:如果这时教师不加以引导,可以想象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到底如何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感到迷惘。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反思与比较,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凑10法”这种高效的算法进行进位加法的计算,并在不断用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进行比较中,认识到差距,形成迫切要将算法最优化的内需力。再以“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为例,在探讨37-9的算法时,让学生充分争论、交流,最后得出了这些算法:有把37分成2017,用17-9=820+8=28;有把9看成10,用37-10+1=28;有把9分成72,用37-7-2=28;有把37看成40,用40-9-3=28;有把37看成39,用39-9-2=28;有用横式直接算得,有用竖式计算的…那么,教师应适当指导,让学生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37-10+1=28)。所以,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并不矛盾,两者是统一的,都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四、删繁就简勤训练

课程标准对计算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删去了繁难的计算题。因为这些计算是没有价值的,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很少用到这样复杂的计算。虽然在6年级教材中,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以及利息等计算比较复杂,但这样的计算是允许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现在,繁难而复杂的笔算可以说已经没有了,但由于高年级的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和综合性,因此,基本的计算训练必须要强化。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每道题都要有几道一步计算的算式题合并而成,但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基本计算的训练,随之带来了学生计算正确率不断下降的事实。

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激励学生,消除浮躁心理,养成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其次,要通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计算,避免学生急于求成,让学生学会一定的验算方法。第三,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口算训练。基本的口算训练要每天进行,每堂课都用3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做到基本的口算结果能脱口而出。第四,要通过学生错例的反馈,寻找错误的具体原因。第五,要熟记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

五、适当使用计算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影响”。我们知道,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计算器的使用,其目的是通过使用计算器让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以前,学生比较厌烦大量机械重复的计算,也不喜欢那些复杂的习题计算。所以新课标对计算降低了要求,计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稍复杂一点就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这样的安排,学生是非常欢迎的,但有时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为了方便和省事,上数学课常常带着计算器,偷偷地使用,用计算器代替了大多数的笔算。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计算器的计算方式可以代替笔算呢?当然不是的。一些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但作为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的笔算要求是必须要达到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及计算技能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些必要的训练基础上。所以,在适当范围内的一定数量的训练和练习是必要的。否则,对学生所学矢口识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也会逐渐降低学生的笔算正确率,导致学生笔算能力的明显下降,因此,计算器的使用是不可取代学生的笔算的。   

总之,计算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又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教学内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所以我们要多进行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能力、又发展智力。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