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正确树立儿童观

2016-12-12  发布者:林香丽  浏览数( -)

童年是一个人人格定性、心智定性的关键时期。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入托难的问题,就是因为儿童时期,儿童的人格、心智和习惯的养成将对他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导致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现在家长育儿观念的主要误区是重智轻德:希望多学知识,掌握技能,忽略习惯养成和个性培养,认为早期教育=提早学知识=识字+计算。许多家长盲目从众: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误解儿童的学与玩,沿用成人的学习方式,要求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训练,不能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过早的给孩子定向:这些急于求成,重结果的做法,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妨碍孩子得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积极保护和珍惜儿童的童年价值,让孩子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和教育成长的幸福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保护和珍惜儿童的童年价值什么是儿童观?儿童观是指家长对孩子本身的看法和态度,什么是科学的儿童观,就是对孩子身体发育、心理特征、学习活动、能力发展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可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存在许多的误区或盲区,如: 1、你是否把孩子家中用以取悦他人的小花瓶或装饰品,强迫孩子学一、二门技艺,好在亲朋好友面前露一手。 2、你是否把孩子当作容器,不管孩子的感受,一股脑儿地往孩子脑子里灌? 3、你是否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养的,想怎么对待就怎么对待。 4、你是否常把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弱点相比? 5、你是否在教育方法上采用“包、保、抱”,即包办一切,过分保护,抱着孩子长大?我们知道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他们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所以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儿童,要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主体,应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主行动的权利。同时我们应了解儿童的生长发展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要在恰当的时间让孩子学习恰当的知识,而不能强迫儿童去学习超越他身心发展的内容,目前我国家长中很大的一个教育倾向,拔苗助长,小学化的幼儿园,加重孩子的作业负担,从幼儿园到小学,已经成了 一种习惯与自然,所以现在很多家长热衷于奔走于各种学习班,学奥数、奥语等,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孩子很可能会厌学、会没有自信。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要懂得保护和尊重儿童的童年价值,尊重儿童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为他们提供适合身心良好发展的教育,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积极交往中,通过观察探索、感知体验,享受快乐童年和教育的幸福。通过分析,我们用正确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那就是第一、儿童是具有完整人格和独立存在的人。要摒弃“儿童是弱小的、是一张白纸”的旧观念。第二、儿童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规律。不能把他们当成大人那样去对待,去要求,否则就是不切实际,必然事与愿违。第三、儿童终究要成长为大人,他们终将独立地生活。我们的全部教育都是为了这样的目标,都应当有利于他们自己能独立应付各种问题,能创造和保卫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助长他们的依赖心、不思进取心、懒散心。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儿童的知识建构,而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让孩子拥有欢乐、自由的童年。坚决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二、尊重孩子的身心规律、把握终生发展的教育方向现在我们中国的幼儿教育大纲体现的就是:人的终生发展。终生发展指的是: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良好的习惯。我们不单单是要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要让她们喜欢学习、学会学习,这才是孩子终生受益的。儿童教育阶段什么最重要?习惯养成最重要,这是人的终生受用的东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要注重养成教育。如果孩子三年幼儿园毕业后,习惯很差,注意力不集中,与人打交道很片面,卫生习惯也不好。他怎么为入小学学习做准备?从小培养孩子对世界未知领域的好奇心,这是与积极健康、与时代合拍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儿童的。其实,孩子和家长一样,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与价值,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即尊重他的喜好,尊重他的生长发展规律,赋予他们做人的权利,同时也要看到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孩子是游戏的、好奇的、探索的、梦想的、涂鸦的、歌唱的,蹦蹦跳跳的,我们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保护。孩子是具有尊严的个体:孩子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表现出敏感、脆弱等特征,这确实需要家长的保护,但另一方面,孩子同家长一样,具有自尊心,家长应该尊重他们。因此,家长一方面要严格要求他们,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又要态度正确,方法得当,教育孩子的同时不伤害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心,无论孩子再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让他知道,父母只是在为他提供帮助。要经常用肯定的口吻表扬孩子,尽量不用或少用诸如“你给我听着,不许……,不许……”之类的命令式语言。(二)儿童的认知特点:运用感知觉(摸、看、闻、玩、尝)来获取直接经验,认识周围的环境、人和事。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孩子具有发展的无限潜能,从出生之日起,他就做好了接受各种挑战的准备。他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和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并在此过程中积累和建构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有能力发展自己,并影响周围的人。因此,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鼓励与尊重孩子的学习活动,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时间、空间与物质上的准备。你让我看见了我就知道了。你让我参与我就了解了,你让我动手,我就记住了,孩子们学习的途径:体验参与;学的形式:游戏为主。(三)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是人生的第一个生长高峰期,需要营养、阳光、空气、大自然。(四)儿童的个性特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智力结构不同,气质类型不同,多元智能理论揭示:智力没有优劣之分,用强项带动弱项。孩子具有发展的差异性:孩子在能力、兴趣与爱好方面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比如,有的孩子说话晚,到两岁多时吐字还清晰,有的孩子却在一岁多时就能说很多的话了。你如果从动作能力来看,也许这个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会好得多。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都是不同的,无论你是从同一个维度来看孩子发展的速度,还是从不同的维度来看孩子发展的优势,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千万不能拿别人孩子的长处和自己孩子发展的短处比,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势领域,也要善于等待孩子的发展。三、把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理念溶于你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感受童年的快乐和教育成长的幸福” 的几点建议。 1.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总结了大量儿童教育经验,其中概括的较经典的是: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这个性,主要是培养孩子美好的性情,比如:善良仁爱、诚实守信、宽厚等,现在我们经常会有一些较苦恼的教养问题:自私、暴力倾向、专注力差。究其原因,是和今天独生子女多,孩子过度溺爱有关,导致他的性情没有养好,才会暴露出这些问题。举个例子:专注力问题,家长们在孩子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的时候千万别去打扰他,让他把这个事做完,别养成做什么事都没有常性这个坏习惯,时间久了,还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智力发展。童蒙养正主要是说进入小学阶段,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通过正言正行来正儿童的心。少年养志,到12、13岁初中时期,通过立志来激发他更大的学习动力。我们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就是让家长了解在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主要应着重培养孩子文明谦逊的为人品质,好学乐思的学习品质,以及求上进、会生活、善交往等能力和素质,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