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2016-12-14  发布者:黄在平  浏览数( -)

1.课内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1.1以读为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要求小学中高年级“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课程标准在情感和态度方面大大发展了原大纲的要求,体现阅读中学生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充分落实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只有把文章读熟练了,读出感情了,读得有韵味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内涵,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我在教学中从读开始,以读为本,采用朗读、默读、轻声读、大声读、分角色朗读、略读、诵读、浏览等各种形式充分读书,做到正确、通顺、流利、有感情、身临其境地读。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最终达到自能读书。比如,学习《穷人》一课时,我采用以读为主,通过读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心理描写的句子很多,学生只有读出其中的语气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画出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主要语句,提出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读出桑娜与渔夫对话的情景,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桑娜的善良品格,以及渔夫善良、坚强的品质。然后再采用分角色朗读,先小组读再赛读的方式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语感逐渐立体化,变得有形、有味、有情。
        与此同时,我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精美片段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对优秀诗文,通过诵读诗文时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读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对优美语句的积累和运用,将读书与《语文集锦》、《读书笔记》、《手抄报》更好地联系起来,做到读、写结合,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便在习作中能灵活运用。
        1.2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过去的阅读教学,被“讲”风代替了,主要以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为主,不允许学生去思索、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究,更不能容忍个性化的感受。评价能力的培养基本上是空白的。评价具有独裁性、专制性,学生没有独立评价的能力,当然也就没有进行独立评价的锻炼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剥夺了,这样就不利于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这些目标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我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以教师讲为主的方式,对课文的阅读强调“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到学习中来,使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课程目标首次对阅读的方式提出了要求:“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的重点是强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同时,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将辩论的形式引入课堂。有时让学生自问自答,互问互答,有时采取擂台赛、辩论会等挑战型学习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探索出适合学生自动参与、共同发展的“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大胆质疑——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释疑解答——反馈总结”全员全程参与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学《匆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先预习课文,上课时引导学生读课文,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进行小组朗读比赛,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大胆质疑。 “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做出回答?”根据这个问题进行一场辩论,让学生根据辩题准备材料,然后全班进行“唇枪舌剑”的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深化主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1.3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在阅读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如第十册《将相和》一文,课文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学生集中讨论。这样做突出了“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解决了“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的难点。将三个故事在一节课内轻松学完,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
        2.课外拓展阅读教学空间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单靠课内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让学生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课外阅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通过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1校内开展阅读课。我把课外阅读纳入学年、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每周设一节语文阅读课。学生利用语文阅读课自由阅读,内容包括学生的《语文自读课本》,班级订阅的报刊,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书籍等。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并利用小组内交流的形式,把所读的好内容或自己的想法、感受、体会讲给同学听,这样学生既养成了边读边记的习惯,又积累了语句,丰富了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
        2.2校外自由阅读。学习语文不能思路闭塞,要广泛地接触了解课本以外的新知识、新信息。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还向学生推荐适合本年级学生的阅读材料,学生利用校外时间可以到书店阅读、购买材料。如果家中有藏书,可以向同学推荐,也可以互相交换图书,交流阅读体会、收获,促进阅读活动的发展。我们学校还利用假期开展了“读一本好书”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所以,让学生选择一本好书,认真读,做好笔记,这样做学生既读了好书,又受到书中优秀成果的感染、熏陶和激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这样做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既提高了阅读量,又培养了阅读能力。
        还可以利用网络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更多、更快捷地获取知识信息,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只有让学生在信息中享受熏陶,耳闻目睹,扩大知识视野,活跃思维,才能使学生头脑更灵活。学生思维活跃了,就能融会贯通地理解课内知识;学生知识视野开阔了,就更有创造力,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2.3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为了检验、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我在班中利用墙报、黑板报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水平。墙报开辟了“每周一报”栏目,学生利用此专栏可以展示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和阅读过的名篇佳句,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黑板报设“每日一诗”栏目,学生轮流值日,向同学介绍一首好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水平,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阅读教学的大体系中,达到了预期的阅读效果。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告诉我们,多读书有利于提高作文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学到了文章的表达技巧,写文章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课内教学过程的优化使学生学会了读书,掌握了阅读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外阅读教学的拓展,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阅读能力得到提高,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每天都能学习到优美的词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把课内学习、课外拓展很好地相结合就能形成良好的大阅读体系,为学生语文各方面的发展、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