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谈谈教育成本问题

2016-12-15  发布者:丁大志  浏览数( -)

 

谈谈教育成本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育儿成本高涨,已是不争的事实。继“房奴”、“卡奴”之后,“孩奴”一词在中国的流行,把不少含辛茹苦的父母又狠狠“黑色幽默”了一把。养大一个孩子50万元打底,100万元不稀奇

 “吃进去的奶粉,进口的100多块钱;拉出来的,要用尿不湿,名牌的又100多块钱,进出都要钱,整个儿一双向收费!”对电视剧《蜗居》中的这句台词,反映了目前残酷的社会现实。

  育儿观念变化是养育成本高涨的重要推手。“家庭收入的50%都用在孩子身上,不敢轻易跳槽,不敢生病,不敢有任何高消费,孩子就是唯一。”对于高昂的育儿成本,不少父母叫苦连天,有人形容:“生了孩子就给套牢,股票可以解套,这只股永远也解不了”,还有人戏谑“房奴+孩奴=一生为奴……”

  实际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育率降低,“育儿成本高涨”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现象。不过,在部分发达国家,政府的生育补贴和高福利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家庭的育儿压力。据了解,在美国,一个中等家庭每年用于抚育孩子的钱,大约占家庭税前年收入的20%左右,而在中国普通工薪家庭,这个比例可能达到35%,甚至50%以上。与此同时,近些年来,中国商品房房价一路飙升,普通家庭经济支出骤增,生儿育女便愈觉重负。网易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八成的中国年轻家长,感到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太大。

  刨除物价上涨因素,中国家庭育儿成本的直线上升,还与特殊国情下中国父母的育儿观念有关。在50万元这个区间,孩子的生活费约占35,教育费约占25;超过50万元这一区间的,所增成本大部分是投入到了教育上,此外,还有为孩子结婚买房的支出。

  “如今家里就一个孩子,三代一个宝,总想尽力把最好的给他(她)”,采访中,记者发现,从奶粉、尿不湿到衣服、玩具,家长大都要选择“档次还说得过去的”,而这又直接刺激了相关婴幼儿消费品价格的上扬。有关资料显示,多数城市家庭孩子,在出生头3年,年均花销达到15万元。

  而在教育消费上,家长更是舍得投入。在一些社会早教机构,尽管一年的学费动辄上万元,课堂上仍人满为患。抱定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再“天价”的幼儿园也有家长给孩子报名。而等孩子到了入学年龄,父母们又开始不惜重金为孩子跨学区择校、报各种辅导班。

家长们认为,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将来不是重点大学毕业,找个像样工作都困难。与其日后让孩子啃老,不如趁现在年轻能打拼,咬咬牙,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条件。可令天下父母心。

   生育数量变化,带动了育儿观念的变化。贫困时代,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孩子,家长是粗放式养育。而现今多为独生子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都是精细化养育,吃要好的,用要好的,上学更要好的。在育儿成本高涨的背后,育儿观念是一只重要推手。对孩子过度付出容易造就出温室花朵。

  社会节奏加快,人际竞争加剧,育儿成本高昂,这种情况下,“生,还是不生”成了一个问题。过去有句老话叫“只愁生,不愁长”,如今是“既愁生,又愁长”。

  中国处在转型期,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加之政府监管不到位,导致出现毒奶粉、童装甲醛超标等事件,使得百姓对国内产品缺乏信任,纷纷购买洋品牌,从而增加了育儿成本。同时,因优质公共教育供给不足,社会机会不均,教育产业化一度带来高收费,令教育支出成为压在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政府要一方面着力规范相关婴幼儿消费品产业,一方面加速推进公办教育的均衡发展。

  专家表示,在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的同时,家长也要科学调整育儿观,摆脱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庭的传统。但孩子成长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与个性喜好,拔苗助长式的培养,反而可能导致‘练不成好钢,倒成废铁’的现象。不因材施教,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只能是大投入小产出。

  中国父母的很多负担,其实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在西方,父母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尊重,鼓励孩子自由发展;而中国父母将孩子日后能否出人头地,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目标,并将对孩子的巨大投入,看成是爱的主要表达方式,穷一生之力为孩子保驾护航,甚至把孩子的婚姻、住房、孩子的孩子都包揽在身上。中国的父母要想不沦为‘孩奴’,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孩子加倍爱护、过度付出,既加重了自身负担,又容易造就出温室里的花朵、被宠坏了的一代。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