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三主式102510”课模的第五次阐述稿

2016-12-06 发布者:张锐     浏览(0)

 

激发教学活力,追求教学统一

——金城外国语学校“三主式102510”课模解读

就课堂教学而言,课改的中心目的就是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进行了几年的摸索和总结。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教”与“学”的双方活力都被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才能出现“高效课堂”。遵循这一教学规律,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打磨、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善自我,现在已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三主式102510”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内涵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训练的主线功能”。它既是我们课模的本质特色,也是我们课模的灵魂,因为它遵循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深刻而集中地体现了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学生的积极因素。同时,它又系统地解决了在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既解放了教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激活了学生的潜能,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了教学关系的和谐统一,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这一课模是适合我校校情的,是可行的,而且效果是显著的。我们认为它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举世共识: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可持续优化、不断提升的人才。也就是说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富有知识,更要富有对知识的开拓能力,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发明。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残酷的竞争时代对学校教育所赋予的艰巨使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摒弃应试式教育而倡导素质教育。要求普通中小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是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注重学生能力层面上的提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好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他还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在注重知识获取和积累的同时,更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思维开阔而缜密,想象丰富而奇特,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基于此,“三主式102510”课模的指导思想是:激发“教”与“学”的双方活力,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彻底摒弃“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整个课堂教学应是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它所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训练的主线功能”。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理论依据和特色所在

根据对立统一规律,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学中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双方活动所决定的,在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学生的积极因素。因为就学生个体而言,获得知识、积累和发展知识,始终是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特别是在知识的发展阶段。美国教育界流行一句话:“I HEAR, I FORGET. I SEE, I KNOW. I DO, I UNDERSTAND!”(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我做了,我懂了!)这一流行语直接的告诉人们,学生自己积极投身于课堂上的各项训练活动,教学效率就自然高起来。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张扬其个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这些方面的因素和能力是构成学生个体的积极内因的主要成分。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并促成了这些方面因素的发展,就是确保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否则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保就成了一句空话,课改就有可能流产。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点燃火焰”就是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诸多方面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张扬其个性,让他们求知的“火焰”得以充分燃烧。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启示我们,对于还处在求知早期阶段的普通中小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得法的引导学习他人的,在此基础上有所积累,然后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引导并促成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和获取知识,促成学生个体积极内因包括诸多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其主要工作应放在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勃发的情境创设上,放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上,放在切实突破教学重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上,放在课前预习题的拟定和课堂练习题、课外作业题的选编上,放在合作探究新知过程中的设疑和点拨的拟定上,放在认知方法的传授上,统而言之,放在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上。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与学的统一就有了保障。

人的一切能力都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对于普通中学生来说,“实践”就是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的训练活动。它包括:言语表达训练、思维训练、心理素养训练、写作训练、实验操作训练、绘画作图训练、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技巧训练等等。学生应积极地投身于这些训练活动,教师应让每个学生在这些训练活动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得知识,所得知识在训练中得到巩固,能力在训练中获得提升,情感在训练中经受熏陶,在训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我们通常所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良好的学习境界,都是靠反复训练、长期不懈的训练才达到的。反复训练、长期不懈的训练,不仅使人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所以我们主张课堂教学中必须“优化训练的主线功能”,不断地优化训练的方式方法,以保证各项训练活动的目标达成。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训练”的活动过程,才能有所体现,有所保证。“训练”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双方在课堂上进行所有有效活动的唯一的重要载体。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科学的“训练”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达到和谐统一。而新课改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将这两者相统一,所以,“训练”又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必然归宿。没有“训练”,“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达成。所以我们的“三主式102510”课模把“训练”置于必须强化的位置,倡导要不停地优化训练的方式方法。

在课改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训练”这条主线必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须臾不可间断。它的根本任务和宗旨就是促成学生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训练”应是各种有效教学活动的总和,不能误解为仅是做练习题,做习题只是“训练”的一种形式,我们要走出以往的认识误区。还有一点要特别强调的是,“三主式102510”课模下的“做练习”不是让学生整天埋在作业堆里,搞“题海战术”。我们所要求的“练”是“少”而“精”的练,是注重解题方法寻求的“练”,是注重学生思维空间得到拓展的“练”。所有的练习题都是经过教师集体备课时精选出来的:针对性强——既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吻合,又与中高考的考纲相贴近。练习的量严格控制在省“五严”规定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三主式102510”课模的理论依据是:

  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外因原理(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重学法“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原理。

  “实践第一”的认识论原理。

它的特色是:学生是“主人”,教师是“相者”;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全靠训练统带。

三、课堂结构程序

“三主式102510”课模中的“102510”是以课时教学的时间安排特征而称谓的。它把一个教学课时相对地分为前10分钟、中间25分钟、后10分钟三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巩固旧知,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或依据导学稿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导入新授。我们简称为“两分法”。第二个时段教学活动主要内容是探究新知。可概括为“四步骤”:提出问题,适当点拨,探究交流,归纳总结。第三个时段教学活动主要内容是检测训练,可概括为:“三个环节”:针对性选题,独立性练习,讲评性纠错。

三个时段的共性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活动,但又各有特点:第一时段针对性要强,必须针对学生上次作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进行疏导总结。第二时段就是要充分运动学生,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励他们敢于主动探究,敢于积极质疑和大胆创新,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积极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第三时段要突出一个“效”字,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确保课堂教学目标达成。

其具体要求是:

(一)预习

预习题的拟定。预习题(或导学稿)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在把握学情的前提下拟定的。预习提示内容既要注重“双基”,又要触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重双基是“面向全体”的必须选择;触及重难点是“逐步提高”和培养优生的必然选择。预习题的内容要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既有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和质疑的情趣和欲望的引导,又有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导。这一教学活动的目的,除了促成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之外,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这一活动是教师临堂了解学情的重要手段,以便教师知道学生对于本节课要学的新知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没有掌握,哪些可以不讲,哪些须重点讲,从而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就杜绝传统教学中不问轻重缓急,不管懂还是不懂,反正一讲到底的不良现象。检查期间,教师要将预习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现有水平的“好、中、差”状况做到合理调配,“双基”内容主要面向基础薄弱生,重难点部分可以倾向基础较好的学生,这就为后面的新知探究作好了铺垫。

(二)新知探究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目标。其探究方式主要为合作探究式。可为师生合作,也可为生生合作。其具体做法可采用设疑问答、分组讨论、例题展示、实验示范、学生演示等多种方法。具体操作时可因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而定,因学生情况而定。其原则一就是注重探究的方式方法的选用。不论任何方法,都要确保学生“动”起来。都要确保学生全员参与,动脑、动手、动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有成就感,乐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对于那些结论性或带规律性的东西,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说,说不出的,老师可设法引导,最终还是让学生说出,让他们在苦苦探究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久之,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潜能就可能激活。其原则二是教师要注重认知方法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到不盲目轻信,善于质疑和敢于创新。其原则三是探究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的拓展。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寻求各个知识体系内部或知识点之间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其原则四是探究中要实行科学分层。根据我们的学情,我们主张采用“低起点,小坡度,多层次,层递渐进”的策略。既关顾整体,注重基础,确保“普及”,又要不忘知识的拓展延伸,不断“提高”,培植优生,逐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三)检测训练

课堂检测题要紧扣教学重难点,要有一定梯度,以基础题为主,也要有中档题和提高题,其比例为7:2:1。因时间短,题目要精选,力争少而精。检测方式一般强调学生独立完成。可采用分组活动(几道题可同时展开)、师生互动(提问式的代表发言)、个别的黑板演练等形式。教师要针对所反馈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那些易错、易混点必须予以点评、补救,确保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外作业要精选,力争少而精,有新授知识的巩固题,也要有提高题题,比例也为7:2:1。这样既保证了“面向全体”,又不忽视优生的培植。

四、必须着力探索的几个问题

   教学是个系统化工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还有很多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工作要做好,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俗语说得好“台上十分钟,台下三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必须做好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各项工作。

(一)保证预习质量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课前预习充分,课堂就充满活力,课堂教学的效果必定良好,所以必须着力做好这项工作。预习质量的保证,首先在于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此“预习题”的拟定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能激发学生自学热情,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能让学生明白课堂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三是要注重“双基”训练,注重引导学生融汇前知,对新知有个大体的认识和试图探究的欲望乃至有所行为,最终的目的是促成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能否带着问题进课堂,这是衡量预习提示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四是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这是一个带有长远性的目标,切不可忽略。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在吃透教材内容,大体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本着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切实地拟定好预习题,千万不可马虎。

      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必须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认真检查。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临堂把握学情的一个可行方法,更是学生“预习”得以落实的可靠保证。学生预习这一环节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另外要确保学生有充裕的预习时间。各科课外作业要少而精,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作业尽量压缩在课堂上完成,尽量让出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二)提高设疑和点拨水平

     叶圣陶先生语:“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其要义就是要求教师要重视设疑和点拨水平的提高。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设疑和点拨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而且极大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其关键在于设疑点和点拨点的选择和确定是否准确或适时。设疑应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设疑,在看似平常实藏玄机处设疑,在学生易错易混处设疑。点拨应在学生心里有数却又说不出来的似懂非懂的时刻点拨,应在学生思维受到困扰,探索受到阻碍的时刻点拨。所设疑问必须着眼点要小而具体,由“疑” 所引发的探究内容必须紧扣教学重难点,解决疑问所采用的方法必须能够顺利的突破重难点,使得设疑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所设置的疑问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要努力做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点拨的语言要精当,力争只言据要,点拨时语音要加重,语速要缓慢,便于学生听得清记得住。易混处要让学生分清其细微的差异,易错处要引导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这些都是好的点拨和设疑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

(三)注重新知探究的方式方法的选用

探究新知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更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备课时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学情的状况谨慎地选择好。新知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合作探究式,可为师生合作,也可为生生合作。这些合作可为设疑问答、小组讨论、例题演示、实验示范、学生展示等多种形式,具体操作时可因学科而定,因教材内容而定,因学生情况而定。这里要强调的是:方法的选用切不可大而化之,必须做到“实”而“细”。“实”是指方式方法有可操作性,且能切实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细”是指教学的每个细节目标和易错点都不放过,通过恰当的探究方法调动学生的潜能,把它们凸显出来,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四)实现课堂的有效练习

我们认为,高效练习首先在于老师精选习题。选题的前提条件是,紧贴教学大纲和中高考考纲,紧扣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分层,不偏不怪。既要重基础,又不放弃提高。基础题、中档题和提高题的比例为7:2:1。重前后知识的衔接和融汇,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文科要侧重由感性到理性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重形象思维的养成。理科应侧重解题思路与过程的条理化训练,侧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理科都要重视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由此及彼、虚实相生,方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力提高了,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习题的解答要规范化,答题的格式全部按照中高考的要求进行,这是解题的常规要求,是良好素质习惯的一个方面。

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虽然内容不同但主旨相同,因而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主要有三:一是学生主体性和老师主导性的定位;二是教学目标定位;三是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定位。前一定位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统帅作用,后两个定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着力点和归结点。明确并落实好这几方面的准确定位,是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着力做好的工作。

(五)如何优化训练的主线功能

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缔结师生密切关系的最好纽带只能是各项训练活动,而且训练又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干线,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各项训练活动。所以“优化训练的主线功能”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尤为突出,至关重要。那么,如何优化训练的主线功能?我们根据身处教学第一线的众多教师在校本化教学论坛上所交流的直接经验,归纳出十个方面的策略和方法:

1.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强化“训练”的目的性。目标定位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大而化之,必须具体细致、扎扎实实、亦步亦趋、循序渐进。课堂教学中的任何一项“训练”的目的都要明确,按照《大纲》的规定要求定位,既不可过高,又不可过低,要准确、细致、具体。教学中把《大纲》所规定的整体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细小的具体目标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又集一个个小的目标达成而实现《大纲》所规定的整体目标。这一方法我们称之为“化整为零——九九归一”法。

2.充分了解学情,对准学情的薄弱点,强化“训练”的针对性。这里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好:一是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对学生要富有爱心,使学生敢于和老师交流沟通,陈述学习上的不足和诉求;二是留心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点、易错易混点,要重视学生作业和考试中的错题积累;三是选择好针对性的训练措施。

3.吃透“考纲”,根据“考点”和“学情”,强化“训练”的应对性。这里要侧重明白两个问题:“考纲”“考点”所规定内容是硬的,是不可变的,是一视同仁的;我们的学情是差的,和四星级的学生相比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要取胜,我们的应对性原则是重基础。总体策略是科学分层,化“整”为“零”,逐一解决。具体做法是采用“低起点,小坡度,多层次,层递渐进”的十三字战术。

4.根据不同教学时段和不同的训练内容,讲究“训练”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5.根据认知规律和学情状况,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科学分层,讲究“训练”的层次性。

6.“训练”要注重认知方法的引导。

7.“训练”要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8.“训练”要注重学生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拓展。

9.“训练”要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

10.“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其中后面的七项内容在前面的阐述中已大体有所解读,此处就不作过细的解读了。我们认为上述的三个“强化”、两个“讲究”和五个“注重”这十个方面的内容极具代表性,适用性和指导性。实践证明切实地做好了这十个方面的工作,“课堂训练的主线功能”就有了保证,高效课堂就有可能出现。

(六)强化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的根本条件。我们所说的素质提升,不仅是专业文化知识的提升,还有驾驭课堂能力,特别是应变能力与答疑解惑能力的提升,更要有关爱学生,热忱服务于学生的美好品德的养成。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高了,课堂上就能游刃有余;品德素养高了,就会富有爱心,就能尽职尽责。同时,每位教师必须吃透教学大纲和中高考考纲。按纲教学就叫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这是有效课堂的起码要求。我们认为中高考所考学科的任课老师,不管毕业班还是非毕业班的,都应深入研究近三年来的中高考试题,为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的准确选择和各种习题的有效选编奠定基础,为课堂上合作探究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依据。我们认为,基础学科的每位任课教师都应上好“三课”,即是“新授课”、“复习课”、“习题与试卷讲评课”。上好这三课才能算是合格的教师,才能胜任起码的教学工作。教学实践证明,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在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不停的反思、总结,让教学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指导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这是一次质的飞跃。一个“大量积累”,一个“质的飞跃”是成功的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所以有志于教育事业者,必须积极的投身于教研工作,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这样既能促成自身的飞跃,又可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效益岂能不高啊?

(七)强化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只有师生亲密无间,团结友爱,学生才敢与老师交谈,坦露心胸,教师对学情才能有个透彻的了解,才能促进分层教学的方法更趋于科学化,才能促成差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进而使得差生尽快地成长,低进高出的奇迹才可能持续地大面积地出现。

(八)强化课件和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课堂教学中,课件和多媒体的介入,这是教学现代化的必然。实践证明,好的课件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还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有利于学生的良好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好的课件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

2.明确地呈现课堂教学目标。

3.凸显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呈现课堂上所设置的讨论题。

4.凸显合作探究中所形成的结论(规律、方法、易错点)。

5.呈现堂上练习题、检测题、重要的例句、引文、例文等。

6.呈现下节课的预习题。

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所遵循的原则:

1.内容科学、简明,切实做到为教学服务。

2.课件的各项内容呈现后,必须给学生的相应活动留有充裕的时间,切不可一闪而过。

3.操作要熟练,不要人为的浪费时间。

(九)强化集体备课

我们认为激发教学活力,追求教学统一,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还必须强化集体备课的研究。集体备课的着力点应放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上,放在顺利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上,放在课前预习题、堂上练习题和课外作业题的拟定或选编上,放在合作探究新知过程中的设疑和点拨的拟定上,放在认知方法的传授上,放在学生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获得拓展的方法上,放在课件制作上。备课应注重内容实用,不搞形式主义。课内课外,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确保备课的实效性,进而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十)强化辅导工作

课外辅导要注重三个方面要求:1.针对性要强(不同的人、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法);2.要及时(当日事当日了,解决学生的疑难不过宿);3.准确到位(所有问题彻底解决,不留一点拖欠)。

五、课堂评价构成

“三主式102510”课模的课堂评价标准有四:

(一)教学的双方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引导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先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教与学的双方在整个课堂活动中达到基本统一。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地说,一看学生的自主程度。它包括预习情况落实如何,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展示环节中学生发言的次数多少、发言与演示的质量如何。二看合作探究的效率。小组合作解决了多少问题,教学的重难点是否顺利突破。三看探究的广度和深度。探究中解决了多少问题,能否生成结论,能否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能否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四看学生是否有成就感和学习的乐趣。五看检测训练中学生的过关率(即教学目标达成率)。

(三)教学活动中,必须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评价:

1.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定位是否准确;

2.预习提示是否促成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3.预习提示和探究过程中的设疑是否切中教学的重难点,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点拨语是否科学。“点”要点出知识的精髓,点出求知方法的关键所在;“拨”要拨开疑难和阻碍,能使学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4.练习题是否紧扣教学的重难点,是否既能注重“双基”,面向全体,又能合理拓展延伸,确保“提优”;

5.探究过程中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否得体,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激活学生的潜能,是否极大地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

6.课堂教学中是否融入了多媒体科技手段,课件的制作是否富有科学性,能否切实地服务于教学,操作是否娴熟。

(四)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充分地利用教材并科学地拓展教材,以培养学生的“会学”能力。

通过教材教学,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掌握了一些知识,学到了一些求知的方法,并能引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新知识。整个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凭借,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能合理地科学地运用教材教学,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以上就是我们对“三主式102510”课堂教学模式的粗浅阐释。它的形成,是金城全体师生在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实施课改、打造高效课堂共同努力的成果;是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探索——思考——总结的结晶。几年来,我们在认识、探索、实施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到,这一课模理念上有创新,理论上有支撑,实践上好操作,成效上很明显。当然,它不是尽善尽美的,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我们相信,随着课改的持久深入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三主式102510”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必将得到不断充实,日臻完善。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