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谈研讨的方式与效果(这才是研讨)

发布者:王恩普     发布时间:2016-12-07 浏览数( 0)

在教学实践中,研讨方法是被普遍和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促进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取得明显的成效。但在目前的研讨教学运用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分量不重。对问题的研讨存在着一些“避重就轻”、“点到为止”现象。二是深度不够。追求大而全,研究深层次问题缺乏力度,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质量不高,有时研讨交流后也未及时进行提炼和总结。三是形式不活。方法单一,缺少变化,学员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分析其原因,既有整体教学框架设计上的不到位,也有教师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原因。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不利于学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结合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笔者认为,改进和加强研讨可以通过以下五种途径来实现。
  一、递进式研讨。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操作起来也很容易。先是即兴议论。让学员自由组合,人数不限,围绕拟定的研讨内容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看法,为深入研讨打下基础。再是小组讨论。从“即兴议论”中归纳出若干个问题,让各小组任选其中一题,并要求写出详细发言提纲后作组内交流。三是大组汇报。既可安排各小组综合汇报,也可指定部分学员作中心发言。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对整个研讨情况进行认真讲评,着重讲清研讨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办法。由于准备充分,逐步深入,各有侧重,所以集中交流时信息量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辩论式研讨。凡是有一定深度、需要有一段时间酝酿的问题,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任课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资料,让学员作一些准备,再推选出若干人,组成正方和反方观点的两个辩论组,辩论组以外的学员可以进行插话、补充,教师则关注辩论的动向,及时加以引导,确保双方争论紧扣主题,使研讨的问题不断深化。由于学员事先作过认真准备,对自己的观点考虑得比较成熟,论据也比较完整,因此,辩论过程中大家思想高度集中,气氛既紧张又热烈。
  三、情景式研讨。对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原理,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景的办法,即综合运用观看录像、模拟现场、播放音乐、演示技能等手段,引出有关问题,然后由学员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进行抽象概括,初步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循序渐进地阐释,引导学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在教师以形象、直观的手段牵动下,可以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枯燥的学习”为“快乐的学习”。
  四、咨询式研讨。这是一种水准较高的研讨形式,它把学员推到教师的位置上演“主角”、当“专家”。指定一个小组为咨询小组,由他们承担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有关问题;或由他们发布研讨命题,组织全班学员研究解答,而教师仅是他们的“参谋”和“助手”。这种形式的研讨,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可事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演练”;要掌控好“全局”,防止出现“冷场”、“跑题”现象。
  五、课题式研讨。在一些长班次应大力推行这种方法。一要精选题目。跳出纯理论题目的框框。二要科学编组。采取自愿结合、适当调节的原则进行编组,每个课题组都由学员、教师、组织员三方组成,学员是研究的主体,教师负责理论指导,组织员参与研究并负责协调。三要深入调究。在查阅、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和信息的同时,认真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搞好分工合作,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四要共享成果。以“学员论坛”的形式交流研究成果;将有些研究成果在相关报刊上发表,扩大社会影响;对研究成果中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内参的形式上报作决策参考。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研讨,它可以把理论上的提高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际本领,把学习上的收获转化为指导工作、促进落实的具体措施,同时也能为考核学员提供重要依据。
  研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采取哪一种或多种并用,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学员的资源,让形式为内容服务,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发挥党校教学的特色和优势。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