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现状与需求

发布者:韩莹莹     发布时间:2016-12-14 浏览数( 0)

亲职教育(parent education)是指为父母提供有关教养子女、为人父母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家长做有效能的父母,能够成功扮演父母的角色,担当父母的职责,促使子女健康成长发展。目前,许多研究都将“孩子处于学龄前的家庭”视为实施“亲职教育”最重要的时期,因为此阶段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若能给予孩子适当的教导,将能奠定孩子良好的人格基础。此外,学龄前期也是儿童社会性、行为、语言等发展的最佳时期,对家长而言,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好时候。大量研究已经指出,亲职教育是最能有效预防、介入、减少学前儿童家长教养不当与儿童问题行为的策略。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多数家长缺乏教养经验,对亲职角色与教养能力都深感困扰,他们学习亲职知识与技能的方式大多以“听亲友的经验”为主,辅之以一般常识性的专家讲座和教学参观。这些活动忽略了亲职教育的延续性与深入性,难以协助家长建立适当的教养方式,由此可能衍生出种种负面问题,需要我们关切与重视。国外关于亲职教育的研究为了确定家长从亲职教育计划中到底想获得什么,研究者通常会对家长实施需求评估。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可知,我国学前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是非常高的。如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76.4%的家长认为自己需要接受专门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的研究多是理论探讨,研究热点集中于描述亲职教育的现状、反思亲职教育的实施方式、推进亲职教育的策略,等等,且大多以专家意见为取向,鲜少站在家长角度,关注其对亲职教育的需求。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已有研究多以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为主,缺少大样本的量化研究。再次,从研究对象来看,大部分已有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及青少年的家长,而对于处在亲职教育最佳实施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家长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为弥补以往研究的这些不足,本研究拟以杭州市学前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样本的实际调查,希望能够通过对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现状及其对亲职教育活动内容的需求的考察,为我国今后针对学前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选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上城区及下城区五个主城区l4所公立甲级幼儿园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每所幼儿园发放问卷90份,共发放问卷l260份,回收有效问卷l201份。其中父亲所填问卷376份,母亲825份,年龄在30岁以下者居多(59.20%),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较高(本科及以上占70.19%),家庭平均月收入较高(5000元以上占68.28%),且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71.36%的家庭可获得家人协助。 (一)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的现状 1.家长亲职活动参与情况与满意程度分析 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可知,目前幼儿园内常举办的亲职活动有“家长会”“游园会”“亲子活动”等。根据与家长的访谈亦知,家长也常常参与园外早教机构的亲职活动,如“专家讲座”“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因此,本研究将亲职活动分为亲子活动、游园会、家长会、家长参观日、亲师沟通、专家讲座、父母成长团体(读书会)、家长经验交流会8种常见类型。依照不同参与情形,将选项分为“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很少参加”“从未参加”“未曾举办”五个等级,对应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1分,中等平均分为3分,得分越高表示家长参与度越高。 由调查结果可知,整体而言,各项活动合并“经常参加”与“偶尔参加”等达37%,显示整体的参与度不高。其中“亲子活动”与“游园会”为家长参与度最高的亲职类活动,而“父母成长团体”与“家长经验交流会”的参与度则较低,并且选择“未曾举办”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1.39%与52.71%。进一步分析可知,排在前4位的活动类型均属于亲子实地参与的亲职教育活动,而参与度较低的活动型态则是以家长为主的偏静态类活动。调查结果亦反映了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的情况与园方是否举办该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如“亲师沟通”“专家讲座”“父母成长团体”与“家长经验交流会”这些家长参与度相对较低的活动,幼儿园未曾举办的比例均高于总体平均值。这也反映出亲职教育的举办主体仍为幼儿园,家长在园外可获得的资源与支持则较少。 家长对于亲职活动的总体满意程度高于中等平均分3,其中“亲子活动”“家长参观日”“游园会”“家长会”“亲师面谈”与“专家讲座”均高于中等平均值3,说明家长对目前已开展的亲职教育活动持较为正面的、肯定的态度。但从具体选项来看,选择“一般”的人数显著多于其他选项的人数,亦说明了家长对于提升亲职教育活动的质量仍有较高期待。 2.家长亲职活动参与情况与满意程度的相关性 研究显示,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活动参与情况与满意程度的斯皮尔曼相关性系数为0.968,P<0.001,说明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活动的参与情况与满意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即家长经常参与亲职活动,从中获得相关知能,就容易感到活动的意义与价值,而不经常参与亲职活动的家长因为无法获得相关亲职讯息,所以满意度较低。 (二)亲职教育活动的需求状况 家长对亲职教育内容需求部分的问卷选项为“非常需要”“需要”“一般”“不需要”“非常不需要”,分别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1分,平均分为3,表示需求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得分越高表示需求越强烈。 调查总问卷平均得分为3.72,高于平均需求程度3分,说明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的需求很强。从各个维度看,家长在“教养儿童知能需求”上的得分最高,其次是“沟通与调适需求”,再次为“家庭管理需求”。各维度得分均高于3分,说明家长对亲职教育内容的需求是多元且迫切的,尤其是在子女教养的问题上,希望得到有关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发展规律及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帮助。 学前儿童家长在教养知能这一维度上,各个题目得分都比较高,尤其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题目上的平均分最高,家长的选项集中在“非常需要”和“需要”上,且“非常需要"的人数显著多于“需要”的人数。家长在“了解儿童社会性及道德发展”题项上的得分最低,平均分为3.68,但仍高于中等水平3,说明家长对儿童教养知能的需求总体来说都较高。 家长在沟通与调适需求维度上,设有亲子互动沟通方式、获得家人帮助支持的沟通技巧、自我情绪管理方式、与教师及园长管理者之间沟通技巧、自身角色与职责5选项,家长最关心的是“亲子互动沟通方式”,平均得分为4.27,明显高于中等水平3;选择“非常需要”和“需要”的人数显著多于“一般”的人数。排在第5位的“自身角色与职责”项目的平均得分也达到了3.11,高于中等水平3,说明家长对沟通与调适的需求总体处于中上水平。 家长在家庭管理需求这一维度上,家庭危机处理方法、正确的婚姻观念、家庭休闲活动规划、家庭时间管理、建立家庭与社区的人际关系网络的5个选项中,最需要获得的是“家庭危机处理方法”的资讯,平均分为3.58,高于3的中等平均分,且选择“需要”和“一般”的人数显著多于“不需要”的人数。“建立家庭与社区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一项平均得分低于中等平均分3,选择“一般”及“不需要”的人数也显著多于“需要”的人数,说明家长不太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三、讨论 (一)学前儿童家长参与亲职活动以幼儿园为主要载体,形式比较单一 本研究显示,各类亲职活动因其属性与举办单位不同,家长表现出的参与度也不同。例如“亲子活动”是幼儿园实施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和组织形式,每个学期幼儿园会开展2~3次,有的甚至会开展4次以上。“家长会”“游园会”“家长参观日”为幼儿园固有的常规性活动,教师鼓励,幼儿亦希望家长陪同,因此此类活动的参与情况较为乐观。而“亲师面谈”作为较私人化的沟通方式,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共同配合,存在双方顾虑多、由祖辈代为传达等问题,参与度相对较低。“专家讲座”“家长经验交流会”与“父母成长团体”是幼儿园“未曾举办”的活动的前三位,同时家长在园外获得这方面的支持也相对较少,因此参与率明显偏低。总体来看,家长选择“偶尔参加”“很少参加”“从未参加”的比例明显高于“经常参加”,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亲职活动多以园方及教师为主体,对家长的个别化需求关注甚少,使得家长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有效表达自身需求。此外,园方在举办亲职活动时,存在活动内容单一、追求形式热闹等问题,忽略了活动的深人性与有效性,一些大型的亲职活动看似办得红红火火,但无法解决家长现实存在的亲职问题。 (二)家长参与亲职活动整体满意度偏低,并与其参与频率显著相关 本研究显示学前儿童家长对亲职活动的满意度为36%,其中“非常满意”为12%,“满意”为24%,家长的选择大多介于“一般”与“不满意”之间。可见,家长对目前幼儿园举办的亲职活动不太满意。进一步分析可知,家长对经常参与的亲职活动满意度最高,对没有参加过或不甚了解的亲职活动满意度较低,这说明家长参与情况与满意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已有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三)家长亲职教育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自身需求得到关注 从总体上来看,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需求程度较高,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从需求内容来看,家长在“教养儿童知能需求”上的得分最高,“沟通与调适需求”次之,“家庭管理需求”最低,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所不同。瓦纳特(Wamat)曾提出幼儿家长参与亲职教育的需求强度可依次排列为:幼儿方面,包含了儿童发展、营养、健康照顾等内容;父母本身及亲子沟通方面;解决家庭问题。这与本研究结论一致,但与林晏瑢的研究不同,后者指出家长对教养方法、管教态度等内容有明显需求,但对于家庭经营、婚姻关系等的需求明显偏低,本研究则显示家长在“沟通与调适需求”上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中等平均分,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关注重点也在发生变化,从以儿童为主中逐步解放出来,开始关注自身的调适与沟通需求。 (四)家长亲职教育需求在部分维度上表现突出,行为、沟通和危机处理最为关键 在家长“教养知能需求”维度上,“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项目得分最高,说明家长十分渴望寻求这方面的专业帮助。当前社会,由于工作压力,父母大多将孩子托给祖辈照顾,隔代教养的最大问题在于容易对孩子表现出溺爱与迁就,关注重点在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对行为习惯和情绪控制的关注甚少,这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诸多不良行为问题,带给父母巨大的亲职压力和强烈的亲职需求,是今后亲职教育应重点关注的主题。 在家长“沟通与调适需求”维度上,“亲子互动沟通方式”与“获得家人帮助支持的沟通技巧”两项排在最前,说明家长急需与幼儿建立平等、有效的沟通方式,以此提升亲子关系质量。此结果与徐贵莲的研究相似,后者指出学前儿童家长在“亲子调适与沟通”方面的需求较为迫切。此外,父母的亲职压力不仅来源于幼儿,也来源于家人,由于一个家庭中常常存在不同的教养方式,如何获得家人支持也是家长关注的重点。 在家长“家庭管理需求”维度上,“家庭危机处理”需求最高,这一结果与陈贞妃的研究类似,后者也提到“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调适”是父母与祖父母的亲职需求。可见,亲职教育的外延正在不断扩大,家庭管理作为较为私人的领域,仅靠幼儿园或园外机构推进是不够的,更需社区资源的支持。袁婷婷的研究指出目前各国的亲职教育或家庭教育都趋向于更重视社区教育,因此幼儿园应尽量结合社区资源,形成伙伴关系,共同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家庭关系质量的提升打造一个更优质的大环境。 四、推进亲职教育的建议 (一)动静结合,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家长参与度 台湾学者郭静晃将亲职教育的实施方式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方式包括文字通讯、讲座、手册、布告栏等;动态方式包括家庭访问、参与教学、亲子活动等。这两种活动方式各有利弊,其中动态式活动形式丰富,但缺少专业性和教育性;静态式活动专业性较强,但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因此,幼儿园在规划亲职活动时,应充分结合两种活动方式的优势,为静态活动注入活力,同时以专业性引领动态活动,吸引更多家长参与。此外,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亲职教育活动的形态更具多元化,幼儿园在举办亲职活动时可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使用快捷方便的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或E—mail等,扩大活动的受众面,同时保证咨询渠道更为畅通。 (二)重视亲职活动的实用性与即时性,提升家长满意度 本研究显示,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的情况与其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家长确实可以从这类亲职教育活动中获得有用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亲职能力,但活动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家长对亲职活动的满意度。林家兴曾指出“有效的亲职教育”包含两大要素——实用性与即时性,其中实用性指让父母能够学以致用,即时性指帮助父母解决当下所面临的一些教养问题。因此,幼儿园在实施亲职教育时,应尽可能做到:在教养儿童方面,为家长提供有关儿童发展规律、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方面,与家长一起探讨当前面临的特殊难题,并助其谋得解决之道;在沟通技巧方面,帮助父母了解亲子互动沟通的方式,同时增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家庭管理方面,促使父母建立正确的婚姻观念,了解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于子女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提供支持,了解家长自身需求 与以往研究相同的是,本研究也发现学前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是多元而迫切的;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家长的亲职需求正在逐渐从“儿童本位”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自身的沟通调适需求与家庭管理需求。可见,在当前社会中,父母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如何教养儿童,更来自于家庭与社会。为了支持家长个别化的亲职需求,园方在开展亲职活动前,可先对家长的亲职需求进行评估,邀请拥有相同经验的父母一起讨论,话题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育儿方面,也可就亲职压力、家庭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互动,同时要保证参与者定期会面,交换问题,交流情感。此外,对于未能出席活动或有特殊需求的家长,园方也应通过家庭访问、家庭联络簿、电话访谈、网络咨询等方式,尽量提供持续的亲职支持。 (四)增加外援,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幼儿园教师通常需要兼任教育、保育及开展各种活动等工作,尤对教师人数较少的园所来说,在开展亲职活动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幼儿园如果能扩大共同参与的单位,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也能降低父母的亲职压力。因此,幼儿园在开展亲职活动时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社区学前教育机构场地,社区内的专家、学者及各种自愿工作者,社区内其他成员单位等,建立起以幼儿园为中心、社区为支持的亲职教育经验与资源共享平台,在让更多的家长受益的同时,有效提升亲职教育的效果。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