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学困生

发布者:谷祥     发布时间:2016-12-15 浏览数( 0)

 去年的一次送教下乡,其中有一个学生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因为是送教下乡,上课那天,我提早到班级里去熟悉学生。当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投去极具亲和力的微笑,也许是我的笑容拉近了我跟这帮陌生同学的距离,班级里气氛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争着与我说话。就在这时,坐在窗口的一个同学站起来,高高地举起手,嘴巴里不时发出“嗷……嗷……”的声音,希望借此引起我的注意。我正想叫他发言,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把我拉到一边:“等会儿上课,你最好不要叫他,这位学生有点特别。他很笨的,学习成绩是全班最差的一个,平时不怎么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就算回答也是乱说一气……”不知是不是听见了我与班主任老师的谈话内容,只见他把一只手慢慢地缩了回去,同时身子极不情愿地坐回原位,眼中流露出来的失望的眼神不禁让我产生了侧隐之心。上公开课时,只见那只熟悉的手在我每提一个问题之后,一次又一次充满着希望高高举起,而后一次又一次失望的慢慢缩回,带着专注又盼望的神情期待着老师下一次的指名发言。我的心一阵阵颤抖,经过内心的一番挣扎,终于找到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请他回答,其他同学都露出了惊奇的目光,我用鼓励的眼神、和蔼的微笑面对他,终于,他说出了我期待中的答案。我让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他竟脸红了。下午活动结束,我正准备离校,刚好在楼梯口碰见这位同学。他见到我显得非常的开心,大声跟我说:“老师,再见”,并依依不舍的目送着我离校。
       像这样的学生,在班中应属于学困生群体了。学困生往往都比较自卑,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低人一等,也往往是被老师忽视的一个群体。回到学校之后,我对所教的班级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统计了这学期从来没有被我请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人数,占28%,其中举手了而始终没有被我请到过的占20%,从来没举过手的占8%。调查完之后,我的心里很内疚,因为平时我的眼里只有那么几个表现突出的学生,嘴边经常挂着的也只有那几个名字。如何更多地关注学困生群体,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阳光地生活,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如何让他们重拾自信,克服自卑,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真情交流,为学困生打开自闭的心灵歌德说:“教师语言是情感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更应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情感交流。老师一个信任、激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让学生心里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增添他们的学习勇气,鼓起他们埋在心底的自信。
       我班有一个学生叫孙小兵,开学初第一堂课,他回答问题思维敏捷,一下子让我记住了这个声音洪亮的男学生。但是接下来几堂课的表现,让我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虽然他坐在第一排,却经常在我眼皮底下跟边上或后排的同学讲话,回答问题时故意喊的特别响;上课从来不举手,但其它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他却总是要插上几句,发表一下他的见解,让他来回答,他又死活不肯;如果同学对他有意见,他就噌的从位置上站起来,青筋暴露,大声责骂;为此,我没少批评他,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看到这种情况,我没少把他课后留下来做他的思想工作,可是效果并不明显。后来我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早早过世了,爸爸又常年卧病在床,了解了他的家庭不幸以后,我特地送他一套科学自学和辅导用书,并且主动跟他交朋友,告诉他无论在生活上或学习上遇到困难,都可以来找我,我都可以给他无私的帮助。当时他就感动的哭了。在以后的科学课上,只要他有一丁点的进步,我都会及时的表扬他、鼓励他,树立他的自信心。后来学校要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他跟我说很想参加,可是每班只有五个名额,按过去的成绩他是没有机会参加的。我特地把一个名额给了他。当时他就非常的感动,表示他一定好好准备,决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果然,那天竞赛他表现很不错,获得了学校科学竞赛的二等奖。这下,班里同学们也对他刮目相看了,而他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相处的越来越融洽,自信和笑容经也挂在了他的脸上。
       2 合作学习,给学困生一片自信的空间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新鲜词不断的入注到科学课堂当中,很多课堂教学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讨论、交流、评价……这种学习方式往往只是让优等生获得了发展机会: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而另一部分科学基础差,缺乏“悟”性的学困生却成了合作学习的“看客”。他们总是落后于优等生,问题还没有思考一半,别人已经抢答出来了,从而失去了思考、发言和表现的机会,久而久之对科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所以以后的科学课我把几个学习有困难学生叫过来,问他们:“你们愿意跟老师一组吗?我们一起来完成这次的任务好吗?”他们迫不及待的点点头,从他们的眼里我读出了一份渴望,那是一份对尊重的渴望,对合作的渴望。针对每个人的特长,我把他们进行了不同的分工,接下去我们就很认真的探究起来。几分钟后,轮到我们这组展示了,全班同学出奇的安静。展示结束,全班先是一份寂静,紧接着报以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毋须置疑,我们的合作成为此次展示活动的第一名。从这次课堂中我吸取了教训,以后每次在合作学习时,我把班里的几个学困生划分为一组,由我当组长,帮助他们共同完成任务。由于我的参与,我们这组几乎每次合作都能取得好成绩,慢慢地,这些学生的胆子也变大了,敢于在同学面前表现了,也不会担心自己表达不好被其他同学笑话,而且让他们非常引以为骄的是可以跟老师一起合作探究。
       3 降低要求,替学困生辅级前进的阶梯众所周知,这部分学生无论在新课接受、作业训练,还是科学实验,探究表达等都较优等生慢一拍,甚至好几拍。同样记忆化合价知识,优等生20 分钟就可学会,而学困生40 分钟还不一定能记牢几个。对于这部分学生,我给予更多的是鼓励、信任,不断改进的是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去批评、指责他们。一个较简单的问题、一题较容易的科学练习、一个实验的操作表演、一个不同的探究想法,都可以给他们一份成功的机会,借此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一点一点树立学习科学的信心。比如,刚开始学化学用语的时候,大家的水平差不多,但是过了半个学期之后,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优等生几乎能够非常熟练的写出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但那些学困生未完成的知识却越积越多,元素符号没记牢,化学式不会写,化学方程式写不来,化学计算无从做起,直至后来对科学完全丧失兴趣。为此,每一堂科学课,我都会根据每位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制定不同的题目让他们训练。在平时每天的学习中,关注他们,不让一个同学掉队.让优等生吃的饱,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吃的好,让那些学困生吃得了。就像“跳一跳摘葡萄”的原理一样,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每位学生都能摘到属于自己的那颗葡萄,尝到葡萄的甜头,保持他们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4 良好习惯,扶学困生走进科学的乐园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班级里的某些“差生”实质上并非是“一窍不通”的“学习差生”,而是学习习惯不好的“习惯差生”。如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自然也不会全神贯注的聆听老师的讲解);不能与同学友好有效地合作,自然会被冷落一旁;不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内外练习,自然会产生畏难情绪……等等原因,造成对科学课的兴趣缺乏。事实上,他们中某些人唱起流行歌曲或者跳起舞来,有的甚至有相当的表现才能。为了鼓励所有的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也为了约束那些学困生的行为纪律,我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然后我就他们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奖励。渐渐地他们从成功中获得了失去已久的自信,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美国心理学家詹母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鼓励是对学生的一种态度评价,也是一种反馈。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我,缺乏自信心的学困生,要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无疑大大激发了他们回答问题和表现的积极性。这种以肯定为主的奖励机制让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促使他们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克服一切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形成了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气氛。
       通过教师与他们的真情交流、合作学习、适当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困生群体中的大多数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学困生群体的产生和教师有一定的关联。接手一个新的教学班,如果教师能够更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群体就可以推迟形成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学困生的人数。《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科学潜能得以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更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给每位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帮他们找到合适的位置。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抓两头,促中间,平等施教,不要落下任何一个学生;在备课时,应该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合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水平;在课堂活动中,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参照,让大部分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成为这个课堂的主角,演绎属于他们的精彩。格外注意那些老师眼中的“笨小孩”,其实只要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关注,多一些爱护,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光芒,同样让我们感动,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