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讨论?截止日期 : 2016-12-15

作业要求 :课中,当教师觉得问题有难度时,通常让学生同桌间或者小组内讨论一下。老师是否留意观察过:学生是怎么讨论的?讨论之前是否要经过独立思考?讨论是否也可能无果?讨论,是否成为解决问题的“救命稻草”?请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谈一谈自己看法。

发布者 :张桂霞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讨论?

提交者:学员孙志林    所属单位:涟水县唐集学校小学部    提交时间: 2016-12-12    浏览数( 0 )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在新课程背景下,人们一直在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执行“五严”规定的今天,打造高效课堂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那么,什么是高效教学呢?笔者以为,要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先实行有效教学。有效数学教学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结果的数学教学①。通俗地说,有效数学教学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探索,打破传统单一的“坐中学”,为“坐中学”+“做中学”模式,同时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为什么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1.什么是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指关于数学概念、理论、方法以及形态的产生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对数学自身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②。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在执行“五严”规定的背景下,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急功近利,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了数学思想教学,因为知识是显性的,近期是可以考出好成绩的,是与绩效工资挂钩的;数学思想是隐性的,没有办法考查,因此常常被忽视。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历史规律来看,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教学。
2.加强数学思想教学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后剩下的东西”。 米山国藏曾经说过:“学生们在初中或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③。作为教育工作者,回想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十分清楚这句话的可信性。自己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十分熟悉的定理、概念、公式,现在还能记得多少?还能运用自如吗?而当有学生问我们问题时,却可以头头是道地分析解题思路。这不正说明了知识是会遗忘的,但是形成在我们头脑中的数学思想难道你能忘记吗?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那些显性的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训练④。
二、怎样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思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统计观念、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等能力。数学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活动水平的高低,进而取决于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高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为了解放自己,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改革课堂教学,摸索出了一些粗浅的做法:
1.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时,我开展了“小小设计师”比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下面是一张边长为6厘米的硬纸板,请你用它做一个正方体纸盒(画出示意图),求出它的容积。”在六(1)班上课时,非常精心地讲解,分析,画图,一道题花了12分钟,力求使大家弄懂;在六(2)班上课时,我换了一种做法,最后还有不到10分钟时间,出示硬纸板,每人发了一张,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小设计师”比赛,精心设计,做出一个正方体纸盒。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组立即在组长的带领下,热烈讨论,合理分工,画图设计,很快做好正方体纸盒,这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求出它的容积,同学们很快完成任务,并且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说得有条有理,效果非常好。过了一个星期,组织小测试,遇到一个类似的题目“在一块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的四个角上分别剪去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围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油桶。这个油桶最多可盛油多少升?”测试结果一比较,我傻眼了,六(1)班失分率为53.5%,六(2)班失分率为4.5%。反思中我得出结论,同样是一个老师执教,同一道题,同样的基础,六(1)班我费神劳力,效果为什么这么差呢?其实学生动手操作,不仅仅是动手,而且是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在小组合作中要交流,培养了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当学生学会一道题时,多种能力得到训练,无疑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开展一些竞赛,如测量竞赛,组织学生量学生的身高、体重,量教室的长、宽、高,量大树的高度、教学楼的高度……既在活动中培养了操作能力,又训练了数学思想。
2.“做中学”促进“坐中学”效率的提高。
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老师往往会高估学生,认为学生会操作,又怕学生动手操作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耽误时间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过分相信自己“循循善诱”的语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有经验的老师已经意识到这样做事倍功半,效率低下,在教学中,下意识地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小朋友排队,小明前面有3个小朋友,后面有4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一年级学生会让你觉得老师的语言是多么苍白无力,如果你让小朋友出来站队,那是多么的欢呼雀跃!你能说“做中学”效率不高吗?在学习几何形体时,为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让学生用纸折角,用硬纸板做长方体、正方体……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如我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⑤。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生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如在教学“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之间有什么不同”时,我一改以往让学生说说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做一个学具,他们拿着做好的学具到台上展示交流,那自信的神情,清晰的思维获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此时,我加以引申,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面积、体积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打造了高效课堂⑥。
3.“坐中学”与“做中学”是辩证统一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数学教学要把课堂变成一种数学活动课和思维训练活动课,让学生在“坐中学”与“做中学”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经历感受、猜想、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训练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消化数学知识。要做到这些,单靠教师的语言阐述是不易做到的。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际操作,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高度重视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不是为了表面热闹而操作,操作要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操作中老师要教育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⑦。如教学“小丽和小明同时从相距96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丽每分走58米,小明每分走62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这道题时,我根据这道题便于操作的特点,要求学生先读题,让他们分角色进行表演,请同学评价表演者是否准确地表达了题意,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审题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做中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坐中学”到的知识“再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①《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②徐利治《浅谈数学方法论》。
③黄耀枢《数学基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④郑毓信《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
⑤解恩泽、赵树智《数学思想方法纵横论》。
⑥徐本顺、解恩泽《数学猜想——它的思想与方法》。
⑦张奠宙、过伯祥《数学方法论稿》、《现代数学思想讲话》等。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