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数学课要体现以学为主截止日期 : 2016-12-09

作业要求 : 

要求:

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本次视频学习,撰写一篇关于数学课要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后记,要尽可能体现自己的教学经历,特别是相关教学思想的转变。

2.撰写内容条理清晰,知识准确、设计严谨; 
3.
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4.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抄袭,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5.
为方便批改,教学设计请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6.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作者 :张红军

数学课要体现以学为主

2016-12-02提交者:学员马建东浏览(0 )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表格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2.让学生经历把单式条形统计图整合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进一步提高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3.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比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能比较积极地评价和反思学习的结果。


   4.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外出旅游时,通常要考虑风景、气温、交通等等因素,其中气温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夏天到北方去比较舒服,冬天往南方会感觉好一点。北京和桂林是许多人喜欢去的地方,课前老师搜集了这两个地方2003各季度的平均气温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2.复习


师:你熟悉这种统计图吗?说说它叫什么?(板书:条形统计图)我们来一起说一说这样的条形统计图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标题、日期、横轴、纵轴,纵轴边上有单位,每个单位长度表示 5°C,横轴下面有名称,上面有直条,每个直条之间距离相等)直条越高说明表示的数量越(大),直条越矮说明表示的数量越(小)。那么条形统计图中用直条的高矮来表示数量的多少,你觉得有什么优点呢?看起来显得(形象、直观)。板书:形象、直观


老师啊也想去这两个城市看看,但没有那么多钱,只能去其中的一个城市,现在老师想要一下就比较出2003年这两个城市每个季度的气温高低情况,看看哪个城市更适合。谁能设计出一种统计图达到老师的要求?(把这两张图合并到一张上)


如何合并呢?(把其中一张图上直条移到另一张图上)


师课件演示合并过程后问:这样可以吗?(不可以,标题要改一下)


    怎么改?(改成2003年北京市、桂林市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图)


直条颜色相同怎么办?(把移过来的直条改成其它颜色)


好!我们把它变成绿色的,现在可以了吗?老师现在不知道哪个直条是北京的,哪个直条是桂林的?怎么办?(在图的右上角用不同的颜色画两个小方块,分别标出两个城市的名字)


这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图例(板书:图例)


有了图例才能分清不同颜色的直条各表示什么数量。


二、引导探索,建构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指出:这张统计图同时反映的是两个城市的气温情况,象这种能同时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条形统计图,我们就把它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生齐读课题


讲述:很显然,以前统计一种项目的统计图就是单式条形图了。有无图例是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明显的不同之处。


师: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指名学生汇报。


2.看这张统计图,老师也想到了几个问题,要问一问大家,想听听吗?


这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哪个季节相差最小?


北京市哪两个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大?桂林呢?


这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 填写复式统计表。


我们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也可以填写复式统计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到110页,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填好后同桌可以相互检查。


集体交流完成填表。


师:不论是统计图还是统计表都是为了便于人们对数据的分析、比较。你觉得是看图方便一些,还是看表方便一些呢?那么你觉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板书:便于比较)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指导“试一试”


谈话:复式条形图看起来形象直观,而且便于比较,那么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画一画复式条形图啊?这里有一张泉山小学五、六年级参加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表,(出示“试一试”的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出示网格图)师:我们这张统计图中绿色表示五年级的人数,红色表示六年级的人数。我们一起来画一下电脑小组的直条,好吗?画直条的步骤还记得吗?一起来!


生独立绘图(师提醒:画出的直条首先得准确,其次还要美观。)


生完成后, 同桌相互检查直条的高度,颜色是否合适,有没有在直条上方标上数据。


2 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观察统计图中上海市和海口市空气质量的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污染指数”的含义和每日各城市的污染指数是多少?


⑵讨论: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去这两个城市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你想对这两个市的市长说些什么?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五、课外实践


昨天蜡笔小新跟我讲啊,他想请你们帮个忙,你们愿意帮他吗?好,我们来看看小新让你们帮他什么忙。(课件出示)指名学生读题后问学生能帮小新这个忙吗?


教学后记:


1.变数学教学为数学教育,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


本节课,老师既关注了学生有关统计知识的获得,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机,让学生设计描述两种数据的方案,探索图例,分析数据,进行预测并作出解释,发表建议,实践应用。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增强了创新和应用意识,感悟到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发展了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培养了善于倾听、用心思考、积极合作,敢于坚持,遵守规则,勤于反思等多方面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2.抓住核心教学资源,凸显了统计教学的数学本质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根据现实需要,不断生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进程中逐步完成了复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展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创作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揭示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质特征和价值作用。抓住识图,发现息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作出预测,进行解释,发表建议,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凸显了统计知识教学的本质。


3.改变教材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较大的探究空间。


教师把教材中的先让学生完成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再合成一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只画直条的操作活动改为现在的教学流程,为学生留有了较大的探究空间。学生变被动的按要求操作为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设计方案,改进方案,探索图例。亲身经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形成的创作过程,体验到了合并直条和图例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不断增强,体验到成就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这样的效果是走教材不可能实现的。真可谓“一变多得”。


4.注重积极的数学体验,给学生留下深深的数学烙印。

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数学体验。如:通过对描述两种数据的直条合并在一副图中和分别画在两幅图中;有图例和没图例;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等进行积极地对比体验,使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质特征以及意义和价值,图例的意义和作用印象更加深刻,在体验中学生“求真讲理”,“遵守规则”,“坚持自信”,“总结反思”多种数学品质得以培养。这些数学印都深深的烙在了学生的心上。


5.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体现了师生的民主与平等。


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语气,循循善诱的引导,平等民主的对话,语重心长的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畏,乐学,愿思,敢说,使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让学生探究,方法让学生感悟,经验让学生总结,使学生真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