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小学语文(1)班研修作业截止日期 : 2016-12-15

作业要求 :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具体要求:

1.撰写内容要条理清晰、主题明确、叙述生动;

2.字数不得少于5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抄袭,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研修作业请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12月15日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陈佩芹

小学语文(1)班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汤芹芹    所属单位:涟水县朱码中心小学    提交时间: 2016-12-02    浏览数( 4 )

媒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形象生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

如在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由于三年级的小学生大多都没有去过小兴安岭,对小兴安岭一无所知,任凭教师怎样声嘶力竭的去描述,学生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也难以激发和调动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小兴安岭的视频资料,既有高大的白桦树、灌木林,又有可爱的松鼠和冬眠的熊……学生们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小兴安岭的动物好可爱呀……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他们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和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会乐于观赏和学习。又如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时,我围绕桂林山水之迷人,祖国山河之秀丽设计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1.出示中国地图,使用动画技术突出桂林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2.出示一张文字图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3.抓住时机播放一段配乐录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利用多媒体,一上课就渲染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又为学习全文做必要的情绪铺垫。

二、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

 在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的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借助直观、形象、生动、艺术、发展的图、像、声、色来调节教学,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美感娱悦,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欣赏中学,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变苦学为乐学,变强学为好学,变弃学为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阅读课文。但由于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在阅读之后有一种迷惘的感觉。这时我就播放了介绍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海岛的不同景象的录像,同学们很快地进入教材之中,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讨论,同学们读着、议着、圈圈点点着,进入了“乐知”的境界。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西沙群岛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是一个富饶的地方。在接下去的教学活动中,让同学们模拟小导游,逐一介绍西沙群岛不同地方的美。同学们积极发言,结合课文,介绍得有声有色,有的甚至加上了很多合理的想象和非常有感情的描述。     

三、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不仅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还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轻松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所展现出的是神奇瑰丽的情境:五光十色的海水、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彩色的海鱼、千奇百怪的贝壳、庞大的海龟、自由飞翔的海鸟。三年级的学生感性认识还不丰富,其中有很多事物在他们的头脑中是没有什么印象的,理解文中的展现的美妙画面也就是一个难点。而多媒体课件中的一幅幅真实照片可以让学生从视觉、从直观上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明白了珊瑚、海参的模样,贝壳的千奇百怪等等,自然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文中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对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只能凭空现象,似懂非懂。针对这一情况,我搜集了有关的文字资料和桂林山水的优美照片,配上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通过这些具体、生动、形象的材料,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老人山”、“巨象山”、“骆驼山”……的“拔地而起”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如诗如画的美景,学生似乎亲身游历了桂林山水,不仅突出了教学重、难点,而且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祖国山河的秀丽和桂林山水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甲天下”,从而大大地提高了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有利于激发情感,以情促思,以情促悟

人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产生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图像、音乐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中,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入境动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才会更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才会越深入,思考分析也才会越透彻,同时,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如在教学《秦兵马俑》描写兵马俑神态的一段,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领悟作者把兵马俑写“活”的精妙之处,再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各种兵马俑的录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并提醒学生注意那各种各样的神态姿势,看谁记得多。然后让学生回忆画面,发挥想象,用“有的……也许(可能、似乎)……”句式说说还有哪些神态(或姿态)的兵马俑,这样,学生通过感知、思索、描绘、再现,就会由衷地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联系课文最后一段,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再如《翠鸟》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大家看《人与自然》中有关翠鸟的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听、眼看、脑记,从不同方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先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是个捕鱼能手,我也很喜爱它。”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用幻灯片出示了一张黑白颜色的翠鸟,引导学生“你能给这只翠鸟穿上漂亮的外衣吗?”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外延伸,发散思维,引导创新,拓展探究空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阅读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在《自然之道》一课,作者是想通过文本来唤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将会产生与愿望相反的结果。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1.继续利用网络搜集和调查有关大自然给人的启示的信息资料,举行“自然之道知多少”的知识宣传活动;2.写一篇观察大自然的探究发现的习作;3.画一幅展现大自然风光的图画;4.动动手,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等四项中的一项作业。结果,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的眼、耳、脑、手等多种器官参与到课堂阅读教学的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强化,是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当然,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还必须认真处理好教师、学生、文字教材和电化教材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才能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增光添彩,才能让语文阅读课堂成为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