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醉翁亭记》说课稿截止日期 : 2016-12-08

作业要求 :请各位老师学习“以学为主”系列课堂教学---初中语文《醉翁亭记》说课,然后写一篇《醉翁亭记》说课稿。请最迟于8号提交,谢谢!

作者 :徐慧婕

《醉翁亭记》说课稿

2016-12-04提交者:学员张兆红浏览(0 )【推荐】



《醉翁亭记》说课稿

 说课人:张兆红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醉翁亭记》,下面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说教材

《醉翁亭记》是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历来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虽然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把对山水和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游记中,如诗如画,使我们在欣赏优美风景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的启迪。

  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诵读全文。2  理清思路,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诵读全文。2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为此,我采用以下两种教法:

1  创设情景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图片、文字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本课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自学——点拨——归纳”法: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本课的“自学问题单”,让学生结合“自学问题单”先自学,预习课文;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解疑,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逐步解决“自学问题单”中的问题,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中的任务。

   说学法

郭沫若先生曾说读书要“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后,已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已经有了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本课的“自学问题单”。“自学问题单”如下:

   我能扫清字词障碍,诵读全文吗?

  我能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吗?

  我能说出醉翁亭周围的环境和亭名的由来吗?

  我能找出描写醉翁亭朝暮、四时之景的句子吗?知道它的作用吗?

我能找出描写太守、宾客、游人游琅琊山的四幅情景图吗?知道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吗?

我能说出太守归时的情景吗?能找出主旨句吗?

然后,学生结合“自学问题单”自学,预习课文。

二)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课件展示醉翁亭优美的自然风景画,画面左上方,一幅卷轴缓缓展开,呈现出课题:醉翁亭记。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设计导语时,我用这种声、图、文巧妙结合的形式导入,让学生同时得到视觉、听觉的愉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本文的积极性。)

2  时空连线

课件图文并茂展示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更形象、更直观,能加深学生对欧阳修的了解,对本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3 课文阅读

  小组读:四人一小组,每个学生提出生字词,相互解答,扫清文字障碍。 
学生听读:课件展示本文的示范朗读,其中配有文字、画面,让学生在陶醉山川美景中感知文章的正确读音。

 反复朗读: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个读、小组读、比赛读、齐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以达到基本把握课文内容的程度。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重点在熟读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从学生熟读开始,反复朗读,然后再疏通全文)。

4   词语解释

 小组合作解疑:小组中每个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合作讨论,相互解答,然后把小组都不懂的内容记下来。

 集体合作解疑:每一小组把不懂的内容提出来,全班合作讨论,解答,教师点拨。

 自由逐句翻译:每个学生在理解难懂的词句后,逐句翻译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师归纳质疑:课件展示几个重点词汇和句子,向学生质疑,看大家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要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弄清文言词语的含义和在课文中的用法,要注意积累词汇;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在翻译这一环节中,我都是按“自学——点拨——归纳”的教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的)。

5  理清思路

本文共四个自然段,我采用逐段分析、理清思路的方法。

 探究第一段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问题单”第题,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巡回适时点拨,最后归纳,课件展示第一段内容。

  探究第二段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问题单”第题,教师巡回适时点拨,最后归纳,课件展示第二段内容。

这一段涉及到全文的难点,要让学生能流畅说出描写醉翁亭朝暮、四时之景的句子,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对表达作者“乐”这种心情的作用。

 探究第三段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问题单”第题,教师巡回适时点拨,最后归纳,课件展示第三段内容。这一段重点要学生理解“与民同乐”的思想,

 探究第四段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问题单”第题,教师巡回适时点拨,最后归纳,课件展示第四段内容。这一段重点让学生把握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就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也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这一环节我完全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也履行了我的“自学——点拨——归纳”的教法。另外,课件在展示每一段内容时,都采用创设情景法,既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   把握主旨,小结全文

课件再连贯性地展示四个自然段的探究问题,让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一个“乐”字和主旨句:醉能同其乐,从而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7   拓展延伸

体会文中作者的“乐”,以“乐”为话题,写一个片断,写出自己或家人、朋友的“乐”事。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所以设计这一环节不仅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也培养了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8 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中的第三题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