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研修作业一截止日期 : 2016-12-09

作业要求 :请谈谈你对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理解

发布者 :薛和平

研修作业一

提交者:学员刘长成    所属单位: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05    浏览数( 1 ) 【推荐】

试论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刘长成

内容提要: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1.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确。“精”——是少而有分量,“确”——是恰切地表达内容。当然,“精”决不意味着过分的浓缩,把语言弄得艰深难懂。2.课堂教学语言要明白易懂。3.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有启发性。4.注意说话的态度、讲究说话的方式、考虑说话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   教学语言   有效性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千门万户的钥匙。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从培养能力到发展智力——每项教学目的的完成,任何教学活动的进行,都要依靠教学语言来动员、提示、示范和指迷。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知识水平相仿,教育对象相近,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效果却迥然有异。一者情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一者呆板乏味,课堂沉闷窒息,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效果的好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语言修养、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往往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教学语言是教师给学生作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榜样。课堂上,学生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的榜样:选做教材的范文是有形无声的榜样,教师运用的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榜样。言教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成序、言之成理、言之动情、言之生趣的教学语言的长期熏陶,潜移默化,就会逐步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养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良好习惯,掌握运用祖国语言的真正本领。反之,贫乏的词语、单调的句式、空洞的说教、连篇的套话,必然使学生的语言羼入杂质,受到污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经常磨练教学语言这把钥匙,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上,逐步达到纯洁、健康的境地。

    本文试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确

    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而教学又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授课任务。这就要求语言要精确。“精”是少而有分量,“确”是恰切地表达内容。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击中要害,句句打在学生的心坎上。实践证明,话讲得有分量,学生就愿意听;愈带关键性的话,学生就愈认真听,生怕听漏了一个字。反之,话的内容空洞,罗嗦重复,学生就觉得听不听都可以,思想就溜号了。所以,课堂教学语言要句句有内容,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一层深入一层地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深处。

    当然,“精”决不意味着过分的浓缩,把语言弄得艰深难懂。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做到精。对学生已知的东西,一言以概括之,恰切简明,对学生不懂而又必须讲的东西,就得讲得细致而深刻。有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讲课时担心学生听不懂,一个问题翻来覆去地讲,本来能一语道破的,结果解释来解释去,反而把问题讲糊涂了。如“沛公默然”(《鸿门宴》)[2],教师解释说这里的“默然”是一句话也没说,也就是哑口无言的意思。前半句本来已解释得很清楚准确,加上后半句的补充说明反而不确切了。

    再如有的学生反映,有些语文教师用语总是老一套,什么“段落分明”、“层次清晰”、“语句通顺”等等。这说明课堂教学内容不准确,有贴标签的现象。精确地传授知识,既与备课有关,也与使用语言有关,如果我们对教材进行了细致地分析,然后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那么语文课上起来就不会是老一套了。仅就作品的写作特色来说,有的注重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如《小石潭记》[3];有的突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枣核》[4];有的要求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如《老山界》[5],各有特色。总之,抓住作品的主要特色用精确的语言讲述出来,语文课用语就不会是老一套了。
   
 又如,有的教师在讲课或回答学生问题时,好用“差不多”、“还行”、“大概是这样”之类的话。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上初二年级《都市精灵》[6]这一课,在讲述美国拥有自己的都市动物时说:“看海兽,看海鸟,便成了旧金山人的传统节目和一大享受,位置排得很靠前,和上海博物馆有着差不多同等的崇高地位。”有学生问:“旧金山是什么地方?”老师回答:“是美国一大城市。”学生又问:“是美国首都吗?”老师没有细想随口说:“大概是吧。”本来是一节很好的课,却只因这一含糊其词的错误回答,使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语言应是板上钉钉,准确无误。这并非要求教师作解答,随意肯定,不懂装懂,而是说教师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正确肯定的回答。如果教师还没弄清楚,就该弄清楚后再说,不要含糊其词,似是而非,造成学生的错误认知。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明白易懂                                       

    明白易懂跟精确并不矛盾,课堂教学的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精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明白易懂,顺口悦耳,便于说、听和记笔记,这应是课堂教学语言的风格。

    有的教师上课时按教案一字一句地念,学生忙着记笔记,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长长的句子,大串的附加成分或一段话里插进许多解释,作为书面语言可能是严密的。因为附加成分多,可使句子严密;联合成分多,可把互相关联的事物联缀起来,气势畅达,这是长句的优点。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语言,长句讲起来不易听明白,记笔记也不方便,常出现学生记了前句漏后句,听了前半句模糊了后半句,影响教学效果。先举一例:

    “这首诗是在专制独裁统治下何敬平同志19484月被捕囚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为了表明自己的神圣革命理想时写下的。”(《把牢底坐穿》[7]背景介绍)

    如把它改变一下,就便于说、听、记了:

    “这首诗是何敬平同志被囚禁于重庆狱中写下的。”

    教师备课不能把书本上的话照抄进教案就算完事,必须考虑语言是否明白易懂,考虑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教学效果。文词过雅、组织过严、概念过多、只抽象不具体、只深入不浅出等,都影响课堂教学语言的明白易懂。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有启发性

    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与教师的科学知识有关,也与教师的学科水平、讲话能力和技巧有关。教师形象地复述作品的故事,联系学生的实际感受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恰当地联系自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例以及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成语典故等,都会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有位高一教师教《赤壁之战》[8]一课,设计了这么一段教学语言: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赤壁之战》一课,从内容上看,是曹操的兵驻在赤壁,周瑜的兵施计火烧赤壁,而课文为什么讲‘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呢?”(同学们争执辩论,教师引导深入研究探讨)“课文讲周瑜兵驻在赤壁,没有错。‘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位于长江南岸。所以课文中讲‘周瑜的兵在南岸’是对的。那火烧赤壁,不就火烧东吴的军队了吗?不是。课题中的‘赤壁’泛指赤壁一带,或指同东吴军队隔江相对的曹军。这样理解‘赤壁之战’、‘火烧赤壁’的说法,以及《三国演义》中‘三江水战,赤壁鏖兵’、‘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等文字就说得通了。”

    这样的教学语言,能激起学生们探求问题答案的积极性,有鼓动性,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是很有好处的。

    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好的口才,语言不生动形象,也会把生动有趣的内容讲得干干巴巴,索然无味。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求比其他任课教师要高,课堂教学时还要注意选词、句式和语言的感情色彩。教师应在讲述中适当用一些学生学习过的新词儿,使其加深理解。同时,对学生未学过的新词汇,也应配合板书大胆使用,只要用得自然适当,富有表现力,就不要避难就易,这不仅能增加讲课语言的生动性,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词汇。有时仅是一两句笑话和诙谐话也能活跃学生的听课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乏,给学生留下更深印象。有一次,笔者刚给学生指导完一幅看图作文,彩图“叭”地掉了下来,此时正好下课铃响,笔者立即说:“看来,这彩图也该休息了,下课!”一句风趣话,既免意外失误之窘,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如一次讲到一篇课文写作特色“静景与动景相结合”时,有位靠窗边的男同学望着窗外的蓝天,旁若无人。这时,笔者点了一下他的名字,并且说:“你凝望无边无际的天空在想什么呢?也许在想动景和静景的关系吧。你坐在教室里,心想外边,这就叫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嘛。”话刚说完,全班同学笑声哗然,这位同学惭愧不已。

    采用幽默手法进行批评,既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始终不离教学轴心,也可以使全班同学对课堂教学产生好感和兴趣。当然,与教学内容无关、节外生枝或无思想内容的庸俗的笑话是应该排除的。

    讲课不是发表演说,但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教师的语言应与文章的基调相一致,具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这就要注意用词、句式和语调等。

    语调要有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和说话的快慢要适度。平淡而低沉的语调易使教室里空气沉闷,学生精神不振,声音过大易使学生疲倦。在讲授重点难点和问题承转处,在解释概念、公式、定理和定义处,说话要慢些,语调要提高些,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字字句句在学生头脑中引起反响、留下印象。对于已知的、具体易懂的知识,就不妨稍快些,声音低些。当然,这种语调的变化要自然,不要忽高忽低,忽快忽慢,把一句话说得断断续续,只听其头不闻其尾,那就失掉语调的作用和意义了。为了做到既不中断又让学生记下笔记,可以适当地重复或插进一些对主要内容的解释性和过渡性的话,以培养学生在听课时能思考讲话内容,选择讲话要点,择要记笔记的习惯。同时训练学生听、写、理解、记忆等能力。

    比如有一位教师教《枣核》[9]一课,安排了这样的结束语:

   “《枣核》这一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那么当祖国沦陷,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又怀有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先预习一下。下课。”

这段结束语,既总结了上一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感情”这一词语,又自然过渡到下一课《最后一课》[10]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教学语言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讲究说话的方式,考虑说话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对象,以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故要重视这一问题。教师应用文明的语言和态度去改变学生中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而不能以不文明对待不文明。有的教师认为,有些学生说话粗鲁,文明礼貌差,因此对他们不需要讲究说话的方式、态度和说话的效果,这是不对的。

    记得有一次到农村中学听课,当语文老师走到教室门口时,冷不防,从教室里飞出一只足球,正打在这位老师的身上。这位老师顿时火冒三丈:“谁干的好事?太不像话,哪还像个学生的样子!”结果,那位踢球的学生战战兢兢地站起来接受了“教育”,问题似乎解决了。很显然,这位老师说话的态度和方式是不对的,其效果自然也很差。试想:这位老师的训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他与这位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实质问题真的会因训斥而得到解决吗?其实,这位老师大可不必动肝火,不妨捡起球,微笑着对那位犯了错误的学生说:“这一脚好厉害,不过角度不怎么样,要想练好射门基本功,还得到球场上去。下次要是再看到有同学在教室里练习球,我可要出黄牌警告了。”如果老师这样说,效果就不同了,因为老师幽默的说话方式已使学生在笑声中知道了错误,受到了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语言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中要多诱导少责难,多鼓励少贬斥,不要用言辞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讲究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就必然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着知识的奥秘,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必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