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孙海婷    所属单位: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05    浏览数( 0 )


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感


公民的道德水平,已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责任心是道德的内核,是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关键是看他有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所以责任心又是道德评价的重要价值尺度。责任心是整个道德大厦赖以建立的基石,是塑造明天社会公民的灵魂,我们要在新形势下有效地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就必须牢牢抓住培养公民特别是中学生的责任心。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通俗地说:就是责任意识或负责精神。就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对自己所承担的事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完成,当自己承担的任务出现问题时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责任感按其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三个层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责任感的产生要以责任认识为基础,表现在责任实践中。

责任感在高中生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高中生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感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高中生的智力开发与其它方面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基础,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高中生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而“责任心是健康人格的核心”。我们常常狭义地从道德的视角来理解人的责任感,认为只有在涉及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层面上才能有责任感的问题。可责任感是双重的,责任感在人的道德行为之上也在人的认知行动的内部,他是完整人格也是高素质人格的保证与动力。

中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培养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最好时期,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受到过多的关爱、宠爱,甚至是溺爱,养成了任性、骄横、毫无责任心等不良习惯。加上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对学生只重智育而轻德育,对学生的责任心培养不够,所以,家庭责任心淡化了,社会责任心也随之淡化。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一、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

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做事随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理会别人,做事总是在乎“合不合自己的心意”。过度张扬个性和强调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

二、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高中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健体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高中学生学习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不够,厌学现象突出。混日子、考试作弊;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成眠于网络游戏,游荡于虚拟的空幻世界之中。将自己有限而又宝贵的青春时光付至于虚无缥缈。

三、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

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学生作为享受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其份内应做的,应尽的义务的态度。是学生人格真实担当的责任意识,是植根于学生理智、情感、能力之中的自主建构与责任担当。是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感情,高中学生因长期沉浸在家庭的关怀中,形成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强烈的责任意识,并随着进人高中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加以强化,但因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使之在高中阶段并未使这种责任意识的内涵、外延得到扩大和深化,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导致高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和近视,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当二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的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高中学生对自身的生存价值、生活方式、行为表现以及发展自我等、自觉视作义务而积极对待的一种心理表现统称为自我责任意识,这种心理观念愈强,其人生态度愈积极;愈弱,则人生态度愈消极。如果一个学生缺乏自我责任意识,那么他将不可能成人。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高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高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近几年来,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因此,培养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应该说不只是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事,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要依赖整个社会来达成推动人文教育的共识,教育要先育人。

那么怎样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呢?

一、充分利用学校德育资源,主动构建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与学生个性发展息息相关。从心理过程看,社会责任感涉及人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以认识为先导,以情感为动力,以意志为保障,以行动为根本。应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作用,加大力度对当前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在班级集体中积极承担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培养学生有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责任能力和担当责任的勇气。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突出以下内容:做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让学生更多地理解,领会做人的尊严,只有当他们意识到做人的尊严,才可能真正地去尊重他人的权利,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才有基础;对自我负责,使学生能更多地保持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与评价,使他们的行为朝向正确的方向。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养成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与班级、学校、社会紧密关联在一起,生活世界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最佳课堂,设计形式多样的集体生活,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去体验,感受责任意识,譬如,在集体劳动中,能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勤劳肯干的优良责任感;对见义勇为者的宣传,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关怀社会正义,积极对抗邪恶与不义的发达责任意识。集体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置身于广阔的大家庭之中,激发热情,唤起为集体、为班级、为社会、为国家的广博责任意识,使学生的集体活动成为有责任感的活动,使责任感的教育成为活生生的生活教育。

三、开发教材的育人功能,富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中学教材富含深刻的道德思想内涵,要善于开发其培育人的功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雄心, “为中华的富强而孜孜以求”的不息精神,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优秀的教材。用教材中伟人的事迹,科学家的故事来唤起学生为中国的富强而奋发的责任感。同时,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近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接近适当的哲学、历史作品,培养他们开阔的胸襟和敏感的心性,以优秀的文化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拓展,唯有经个体自身的“认识、爱、理智、激情”的拓展与升华,才能取得实效。

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必须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保持足够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让学生勇于且乐于承担社会责任。使之成长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的新时代高中生。

总之、一个从小受到良好责任教育并有责任意识的人,比没有责任意识的人成长要快些,而且长大后在人生道路上也比较容易有所作为。因此,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必须从责任二字做起。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也会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从而对社会负责。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学习到的。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北师大出版社;

2.《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老师评语

附件

  •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doc下载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