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在数学教学为什么要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改革截止日期 : 2016-12-14

作业要求 :

请各位认真观看《为什么要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改革(上)、(下)》视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说明在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改革,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业要求:

1.不少于500字。

2.必须结合观看的视频材料。

3.严禁抄袭。

发布者 :汪祝东

在数学教学为什么要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改革

提交者:学员刘金花    所属单位:涟水县郑梁梅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06    浏览数( 5 ) 【推荐】

          在数学教学为什么要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改革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数学教学理念的要求。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学为本,因学设教,下面谈谈具体做法:

(一)课前学生独立学习,就是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由学生依照教材自学,起到了“超前”的作用。学生课前自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突破: 
1、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进行研读、做好记忆、理解掌握、应用等方面记录。 
2、对例题进行小结反思,做好领悟、学解、改造、自编等尝试。 
3、对于配套练习、习题进行尝试解题,做好领悟思路、知识应用反馈,引申拓广等实践小结。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做好监控呢?教师可设计如下的自学水平卡,让学生自学时记录,目的①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独立学习达到的水平,②是有利于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便于课堂导学。 

    以上“自学水平卡”是参照心理学分析,把学习水平分为记忆性学习、理解性学习、评判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四级水平而设计的,教师应对学生做好说明,以便学生自学时能自觉用好自学水平卡进行记录。 

    应该强调,无论用哪种水平自学,都要认真阅读课本,把自己的思考与课本的表述加以比较、分析,做到学有所得,并把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疑点认真、简要地记录到表中去。

(二)课堂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设教导学。 

    学生在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带着求知欲(问题意识)和表现欲(参与意识)来到课堂,他们对课堂、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从而客观上迫使教师不能把教学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应在启迪智慧、培养悟性上下功夫,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1、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由4至6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学习水平为上、中、下的学生组成,可由学习水平为上的同学当小组长,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先进的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上课时,安排10至15分钟时间由小组同学互相检查、核对习题的解答、交流自学体会、解决较易于解决的疑难问题,并确定小组中有代表性的问题有待于全班质疑。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彼此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纠正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和克服知识上的不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较简单的疑难问题,并确定中心质疑问题,为下一个环节保证了质疑的质量,节省了质疑时间。 

    2、质疑释疑,归纳反思 

    (1)质疑:学生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后而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教师也可设立问题让学生思考,疑点控制在5至7个有代表性、能突出主题的问题。 

    (2)释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由教师设立的问题情境,教师应不急于作出正确的解答,而是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同学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再做点拨、评价、补充完善。 

    (3)归纳反思:随着师生质疑、释疑的结束,教师应及时地总结质疑问题的种类、释疑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归纳本节课学习应达到的知识目标、学习要点,让学生反思,知识要点的归纳也可让学生进行尝试。 

    (本环节实用时间控制在15至20分钟内。) 

    通过质疑释疑,归纳反思,实现了由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同学帮助下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本环节不仅实现了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动态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能力。 

    3、强化练习,内化能力 

    根据课前掌握到的学生独立学习的信息(可由自学水平卡来收集),以及课堂学生小组讨论,质疑释疑中收集到的疑难问题,或由教师把握的知识点的重要性、题目设计的疑难性、解题方法的关键性,预先制定需要强化练习、重点讲解的例习题,或引入课外习题,做为课堂作业,当场矫正反馈、规范纠正。本环节时间控制在20至10分钟内。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规范解题、解决难点、综合尝试、实践探索、内化能力。 

    通过强化练习,内化能力,实现了由最近发展区问题向新的现有发展区问题转化,作业课堂完成,课后不留作业,起到了“断后”的作用,让学生课后总是一心为主动参与明天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三)课后复习,温故知新,内化新知。
 
     一是学生自主补救:学生可将课前独立学习达到的水平与课堂合作学习、教师导学后应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加以比较,再次温故知新、尝试巩固,内化新知;

二是教师指导补救:教师可根据课堂授课情况,对部分差生进行适当面授指导、作业点拔、张贴部分习题答案,对优秀生可设立探索性思考题让他们探究,意在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1、“以学为本、因学设教“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是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开放性、发展性的教学活动,课堂师生、生生合作学习、探究,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2、研究方法是通过学习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便于实验教学、便于教师把握并实施课堂教学的“以学为本、因学设教”教学模式,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和创新:(一)课前学生独立学习的指导,设置自学水平卡帮助学生作好知识的预习整理;(二)课堂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引导、点拨、强化练习、巩固知识;(三)课后复习指导,便于学生温故知新、内化新知。 

    3、数学新课程确定“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并积极推进在教育内容、过程与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先学后教,超前断后”是“以学为本、因学设教”—新课程实验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课题的基本特征,是实现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策略,其基本的转折点是教师由讲转向导,学生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其特点是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超前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潜能,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的问题;通过开放性、发展性的教学活动,课堂师生、生生合作学习、探究,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在教学中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师生关系融洽、合作交流、探究解难”的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景观。 

       2、要创设民主、和谐、偷悦、宽松的良好课堂学习环境。 

    创设民主化的良好课堂学习环境是学生大胆质疑、交流合作、开放思维的前提条件。有了民主化的学习环境才能实现学生的学习由原来被动的、接受式的“苦学”向独立自主的、主动的、探索性的“乐学”转变。 

      3、要鼓励学生超前自学,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和及时把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以便课堂导学。 

      4、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实验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在小组学习中开展质疑问难、释疑反思的探究学习活动。 

    新课程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学为本、因学设教”课题实践研究也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彼此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纠正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和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教师在组织和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合作学习的“要求要有明确性、问题要有探讨性、交流要有针对性、学习要有互助性、合作要有指导性”。

6、要强化练习,内化能力,并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尽可能地做到课后习题当堂尝试,当堂完成。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