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截止日期 : 2016-12-13

作业要求 :请学员认真研读“六个支架”,写一篇心得体会

发布者 :张红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

提交者:学员汪爱珍    所属单位:涟水县涟城梦天幼儿园    提交时间: 2016-12-08    浏览数( 0 )

 首先,在幼儿阶段什么学习对幼儿的一生至关重要?知识技能还是兴趣习惯、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是否能看幼儿期幼儿所特有的学习方式?是否认同幼儿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是在游戏和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学习的?儿童观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起点。其次,游戏、幼儿园游戏,自主游戏、规则游戏、探索游戏,区域游戏、学习性区域等等名词经常出现在教师的口中,也是教师对目前游戏与区域活动的现状认识模糊的表现。到底如何认识“游戏”,游戏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什么样的游戏才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都是需要重新认识及厘清的问题。正确的游戏观需要我们把属于幼儿的游戏还给幼儿,同时鹰架(设计)幼儿园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第三,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到底如何理解和实施幼儿园课程也是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们困惑的问题。特色课程、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等等名词或是这些课程的建构更加使得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与实施走向迷茫。正确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学段课程的本质性的区别,正确认识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可以以自己独有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去生活和游戏,我们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人的思维方式与定势、对教育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模式不是轻易容易改变的。如果教育的变革仅停留在对理念的认识上,理念的转变仅停留在会说《纲要》和《指南》里的话,行为的改变仅停留在形式上,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影响人们行为的尤其是教育行为的常常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潜在的教育理念,我们内心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左右我们的行为。为了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效性,作为方向性的引领,在项目的启动阶段,提出了“六个支架”作为抓手,帮助幼儿园通过行为的改变体会正确的理念,形成正确的理念引发幼儿园课程实质的改变。通过六个支架的实施,围绕核心理念思考和体会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逐步体会如何才能将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尝试调整教育行为。 做“六个支架”并不意味着就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全部,只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序幕。不是做到了六个支架,就是做到了课程游戏化,只是给幼儿园提供六个切入点,逐步体会和形成正确的观念,为后续项目的深入开展做准备。

一、通过支架1——通过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支架1: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要求: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

者。提示:户外游戏更容易观察。教研人员和园长也要随教师一起观察儿童,并且还要观察教师

(一)为什么是不超过三分钟的观察

    教师的日程工作规范不可能允许教师长时间只在一个区域观察或关注某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观察能力就是在巡视幼儿的活动时,在短时间内通过幼儿的语言、动作、表情抓住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事件。在真实的教育活动现场,长期坚持观察,再辅以专门的针对观察视频资料或日常观察的案例的教研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长期以来如何观察幼儿一直是广大教师们困惑的问题,如何能在日复一日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看到幼儿的学习更是教师们的难点问题。这个支架为幼儿园教师搭建了如何提升观察能力的路径和方法,在观察中体会如何观察,在观察中体会如何发现幼儿学习,在观察中重新认识幼儿。

(二)为什么要观察三次?

    长期以来教师在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的习惯和定势,每个环节和流程都按照预定的计划来实施,包括提什么问题,用什么语言组织幼儿的活动、对活动结果的调控等等,教师总是按照预设好的方案按部就班执行,并且活动后还要围绕自己的行为进行教育反思。

    提出每天至少观察一名幼儿、观察三次的要求是通过这样的规定逐步养成教师观察幼儿的意识和习惯,并且在多次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一个完整的儿童。通过这个支架,逐渐地把老师教育活动中的指导意识逐渐转移到幼儿的身上,从关注教师自己的行为转向关注幼儿。

(三)为什么高频率讨论对幼儿的观察

    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更多的去讨论对幼儿行为的观察,长期坚持可以引领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样的教研活动的转变是促使教师儿童观转变的有效手段。这种教研活动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教师的视线落在幼儿身上,讨论过程中能加深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认识,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自然回到学习儿童心理学,用心理学的解读幼儿。集体氛围的围绕对幼儿行为的讨论也利于教师们发现幼儿,提升观察能力。

(三)为什么建议在户外自由活动中观察幼儿

    教师观察能力难以有效提升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当幼儿在教师高控下的活动中,幼儿的行为按照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教师就难以发现幼儿的自主行为,难以发现幼儿的学习。甚至有时幼儿的角色游戏都要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场景、提供好的材料、启发好的情景来玩,我们如何能观察到幼儿真实的想法、经验和发生的学习?

学习安吉幼儿园幼儿户外自由活动的经验,在户外让幼儿自由活动,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属于幼儿的游戏是怎样发生的,体会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属于幼儿的游戏,体会幼儿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具有巨大的学习能力。看到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的交往,问题的解决,每个幼儿不同的学习特点。通过这个支架,把对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儿童观、游戏观的认识逐渐迁移到室内活动,相信幼儿,改变一日活动中对幼儿活动的高控,逐渐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幼儿,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四)为什么园长与教研员都要观察幼儿

    一个地区的教研员是地区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园长是一个幼儿园课程的领导者。如果引领者领导者不会观察幼儿,就无法给予教师支持,有效提高教师观察幼儿的基础上,收集案例,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指南》,让《指南》渗透到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二)如何运用《指南》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

    运用《指南》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而不是不用经验去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当下教师观察幼儿时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如何改变教师长期以来习惯用积累的经验评价幼儿,总是以“教”的角度去发现幼儿的不足之处来提出教育策略等等,这个支架的做法给了教师强有力的改变策略。

    我们要运用《指南》去发现一个正在朝着《指南》提出的发展目标发展着的幼儿,去思考如何给予现阶段发展的幼儿以支持。

(三)如何用《指南》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

    《指南》里5个领域、11个子领域、32条目标下的小中大班幼儿典型行为表现为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收集案例的过程也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发现幼儿典型性行为的过程,使得教师的观察可以聚焦,对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敏感性,能将幼儿的行为与正在发生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幼儿的学习看得见,从而真正将观察幼儿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出发点,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追随幼儿,更加有效。

三、通过支架3——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环境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支架3: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布方式。要求: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

(一)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幼儿园活动室的空间布置

    游戏是幼儿阶段特有的行为方式。合理灵活的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的布置桌椅,以方便幼儿游戏活动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去游戏。支架三,是让老师们充分的去体会和认识到幼儿园课程和小学课程不同的特点,环境和空间在幼儿学习发展当中的作用和条件。

(二)从形式上去幼儿园课程小学化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与小学不同,首先体现在一日活动的日程安排上。如果活动室的桌椅像小学教室那样摆放的话,在活动组织形式上就模仿小学的形式。这个支架的推出的意义在于无论教师理解或不理解,要求教师在活动室桌椅摆放的形式上去小学化,把幼儿的游戏空间还给幼儿,从而让教师去改变小学化的教学行为。

(三)体会环境在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活动室桌椅排排座的摆放到区域设置的变化,减少孩子每天活动搬桌椅的次数,就意味着儿童的等待时间、无效时间的减少。固定游戏区域的设置,方便幼儿游戏,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孩子拥有活动室控制权。

四、通过支架四——重新认识和发现幼儿及幼儿的生活活动如何“游戏化” 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一)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过去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仅把进餐这些活动作为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来要求,或是重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为诱饵的进餐服务好。幼儿园尝试自主进餐,就是让教师思考在进餐、点心活动中是否有被教师忽略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幼儿自助点心和进餐,能够主动地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做事的顺序。并且学会分享、轮流、排队、秩序等内化的社会性发展。教师通过对幼儿自主进餐活动的实施,体会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课程观,同时能把这个认识迁移到其他生活活动中,组织幼儿的活动,如盥洗、入园、离园、午睡等等,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二)发现幼儿的学习能力 ,相信幼儿,把更多的自主还给幼儿

    通过这个支架的实施,老师们可以发现幼儿可以自己盛饭盛菜,并自己端到座位。实际上,通过自主进餐的改变,更应该引发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以往的教育是否低估了幼儿的学习能力,是否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自主进餐绝不是做一种形式,我们要通过自主进餐看到孩子具备的能力,更应该相信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三)体会不同年龄班幼儿的不同能力水平

    通过自主进餐教师也可以体会到,尽管幼儿具有能力,但是小中大班幼儿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充分认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不同特点,去研究儿童,

给予幼儿能力范围内的主动权。因此同样是自主进餐和点心,不同年龄班的做法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研究提供怎样的环境、材料和策略取汁吃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