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以学为主”系列课堂教学截止日期 : 2016-12-15

作业要求 :请大家上交一份“以学为主”课堂教学设计。

发布者 :曹强

“以学为主”系列课堂教学

提交者:学员安明然    所属单位:涟水县成集学校初中部    提交时间: 2016-12-07    浏览数( 1 )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为传统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精细严密地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的理论,设计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代表模型有“肯普模型”和史密斯——雷根模型。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进行外化,以及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这两种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教与学中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解决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但是,在实际辨析中,我们发现这两种教学设计容易混淆,抛开那些专业规范的解释术语,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策略称作以教为主,什么样的称作以学为主呢?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
我们先看这样的一个课堂教学场景:老师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当学生遇到瓶颈无法进行下去时,老师再及时补充,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线索再进行思考讨论,一步一步,最后得到合适的解释。这种教学策略我们应该称之为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呢?在以前我会说是以学为主,因为整个课堂都是以学生本身的思考讨论为主的,他们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老师仅仅在旁边引导一下。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以课上时间为判断依据,教师讲课讲的久,那就是以教为主,学生讨论思考问题占一堂的大部分,那就是以学为主。这其实是错误的观点,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不应该这么浅显的被区分。实际上刚才假设的那个教学场景并不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因为讨论的内容、时间、程度等其实都是由老师掌控的,引导学生往哪个方向思考也是老师决定的。而以学为主是真正的方向、程度、内容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以教为主并不意味着整个课堂就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不断的向学生灌输,整个课堂就一定是枯燥无趣的。以教为主的课堂也可以非常的生动有趣。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步骤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是促进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规范,直接影响到教学是否能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因此目标一定是非常明确的,并且是可检测的(通常对教学进行评价时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评定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一切设计都围绕着如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为了清晰的阐明教学目标,建议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按照ABCD(对象、行为、条件、标准)模式进行编写。
2、确定教学起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对学习者的分析,那么则需要对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做分析,以合理的安排学习内容,而不至于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脱节,或者所教内容都已被学生掌握的状况出现。当然,在实践中不可能收集学习者的所有特征,因为这个过程可能非常费时、昂贵,而且不是所有收集到的信息都有用或者说具备设计意义。因此,在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时,重在了解那些对当前教学设计直接、重要影响的因素,一般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初始知识和能力、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风格等。
3、选择教学媒体。由于不同的教学媒体的特性不同,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存在对任何教学目标都最优的教学媒体。所谓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要求和条件下,选出一种或一组适宜、可行的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有多方面的依据:依据教学目标,以外语教学为例,让学生知道各种语法规则与要求学生就某个题材进行会话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前者通常需要教师的讲解并以板书或者投影材料做辅助,而后者则不需要;依据教学内容,例如物理现象可以用一些动画更生动的展现给学习者;依据学习者特征,例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思维直观形象,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则需要较多的使用色彩鲜艳、重点突出的幻灯。最后是依据教学条件,教学中是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依据现场具体条件而定,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管理水平等。
4、选择教学策略。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策略有多种,例如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五环节教学模式、九段教学策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等,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使用。
5、进行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当厨师在品尝汤的时候是形成性评价,由顾客品尝汤时,则是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从不同阶段为教学设计的优化提供了可参考的信息。总结性评价是证明教学设计有效性或不足的最客观的方法,包括充分收集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是否利用的决策。从根本上讲,总结性评价着眼于教学设计的结果并力图回答两个问题:教学设计是否真正的解决了教学问题?是否优化了教学,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的缺点很明显: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压抑学生个性,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教材、权威的盲目肯定。
虽然我们一直在批判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么压抑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学发展了这么多年,我们的课堂还是没有多少变化,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仍然存在并广泛使用,我们不可否认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还是有诸多优点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使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更加方便容易,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适合大批量的培养标准化的人才,结构严谨,非常高效,也非常经济省时,因此,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虽然存在诸多缺点还是备受教师青睐的原因之一。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和以教师为中心出发设计将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结果。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中心,教师导而不教。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有哪些,以此更明确、清晰的指导我们的教学过程。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实现自我反馈。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四,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在学习环境而不是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这是因为,教学意味着较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第五,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但是必须明确: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资料,是用于在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第六,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步骤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1、确定主题。对主题的确定是重要的部分,主题应当尽可能的开放,有学生自由思考与发挥的空间。目标确定已经不是重点,通常教师只做导向性的规划,而不必像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那样明确目标。
2、创设情境。就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真实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而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出接近实际情况的学习情境。
3、提供资源、认知工具。资源的设计目的是确定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从何处获取,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利用的问题。认知工具从广义上讲主要是指计算机工具,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认知工具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等,也可以用来表征自己的思维如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认知工具在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学习策略设计。学习策略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策略有多种,例如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等。根据所选教学策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当作不同的设计。
5、评价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在评价上也同样开放,因为强调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方向、程度都有所不同,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而且一旦采用某种确定性的标准例如考试等,学生的学习过程将会“变味”,学生将会更多的根据最后的考核目标与方向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方向、程度,这显然和我们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念相违背。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优点非常明显: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兴趣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培养的更多的是创新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适合资金、时间等都很充裕的条件下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小班教学。
同时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要求很高,需要强大的师资与创设情境等所需的经济能力,而且由于教师导而不教,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很大,对于自学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反而是方向不明确、低效率的学习,因此这种教学的学习效果很不确定,同时过于忽视教师的作用,不适合大规模的教学以及不适合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
 
以上两种教学设计都有优点和不足,“主导-主体”教学设计则是取两者之长,补两者之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来决定何时、何地,针对何人、何内容,采取何种(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模式,从方法和步骤上来说,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步骤的综合。这里不做详细讨论。
 
其实无论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亦或是双主教学设计,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习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将这些类型的教学设计划分出明显的界限,以突出自己教学的优点,而应当根据课堂、学生、环境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发挥教学设计的最大优点,优化教学,促进学生高效率学习。
 
 
其它参考:
我那一步之遥的梦想:http://blog.sina.com.cn/s/blog_afbfd61b0102v719.html
小牛牛仔仔:http://blog.sina.com.cn/s/blog_9f77cc6d0102v65l.html
叶梦婷: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f058030102va70.html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