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新增校本研修成果一次截止日期 : 2016-12-15

作业要求 :请抓紧完成!

发布者 :薛和平

新增校本研修成果一次

提交者:学员张木连    所属单位: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15    浏览数( 0 )

文本解读路径的探寻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1]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教师给讲解。……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2]阅读教学的愿景,就是要发展和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中,学生很可能受自身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的限制,不易发现作者意图或文本原初提出的问题,不少教师解决这一难点的习惯动作是依据教学参考资料越俎代庖,结果封杀了学生的思维。我们认为教师唯一可做的是千方百计地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界,包括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提供与文本相关的知识材料,指点迷津,指出学生阅读中的视界盲点。



 

一、关注作者视界,探寻作品的至性真情



 

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近作者的独特世界,感同身受,才能体验作者“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的各自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才能顺利地突破学习的难点。著名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生命之歌)时,安排了一个新颖的导入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闭上眼睛,从书包里拿出笔和语文笔记本,翻开笔记本,听写安妮·莎莉文·梅西老师的一段话。这一特别的体验感受环节,旋即拉近了学生和海伦·凯勒的距离,同学们很快就进入到海伦·凯勒所描绘的想象和渴望中的有声有色的美好世界,常人熟视无睹的寻常生活瞬间变得别有洞天。



 

编者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进“珍爱生命”专题,意在“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 [3]



 

二、体验人物特定处境,领会作品蕴涵的意旨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4]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在阅读、对话、探究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



 

在设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预习方案时,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领会作家意旨。在多次研读文本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预习题:



 

平躺在床上,双臂贴在身体两侧,弯曲右腿,(双臂和右腿不发力)尝试坐起;连续做三次以上。



 

这一预习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中的“我”(小伤兵,三个月前为七年级学生),失去双臂和右腿后,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以及将如何面对余下的漫漫人生。



 

预习设计的灵感来自于:著名作家毕飞宇的《推拿》首发暨读者见面会仪式——作家毕飞宇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希望得到签名的每一位读者,由工作人员导引,走进黑暗的屋子,来到作家毕飞宇的面前,作家在黑暗中完成签名。作家毕飞宇是要通过这一特殊方式,让读者感受和体验《推拿》中的这些盲人按摩师的生活。



 

三、研读揣摩、搭梯铺路,探究文本深层内涵



 

阅读的过程,犹如登山览胜的过程,“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水通之,悬者植梯接之”,方可“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徐霞客《游黄山后记》)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6]



 

我们来看一段黄厚江老师教《葡萄月令》:[7]



 

黄老师:我来读一段话,是汪曾祺女儿写的。我读一遍,看你能记住几个关键词。不是记得越多越好,而是记得越关键越好。然后想,汪曾祺是个什么样的人。



 

【朗读汪曾祺女儿汪明的文章选段】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们知道,父亲自己对于《葡萄月令》的偏爱是不言而喻的。当年因为当了“右派”,他被下放到张家口地区的那个农科所劳动改造。在别人看来繁重单调的活计竟被他干得有滋有味、有形有款。一切草木在他眼里都充满了生命的颜色,让他在浪漫的感受中独享精神的满足。以至于在后来的文章中,他常常会用诗样的语句和画样的笔触来描绘这段平实、朴素、洁净的人生景色。果园是父亲干农活时最喜爱的地方,葡萄是长在他心里最柔软处的果子,甚至那件为葡萄喷“波尔多液”而染成了淡蓝色的衬衫在文章中都有了艺术意味,而父亲的纯真温情和对生命的感动也像“波尔多液”一样盈盈地附着在《葡萄》上。



 

学生:下放到农科所、繁重单调……干得有滋有味、独享精神的满足、诗意的语言、画样的笔触、长在他心中最柔软处的果子 



 

教师问题:为何汪曾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乐观的心态



 

教师:淡定的人生境界。 



 

回读文章,用一个比喻句说说葡萄在作者的心中是什么?(概括作者和葡萄的关系)



 

学生:爱人(?)。是支柱、是挚友、是孩子。



 

教师:能否找到文中依据。引导学生看第九段,果园是少妇,孩子是葡萄,那么爸爸是谁?(学生:是汪曾祺)。第 12 段,“咱们的葡萄就要受苦了”。



 

所以,孩子是葡萄,汪曾祺也是葡萄,本文也是一串葡萄。



 

教师问题:请用一词概括作者、葡萄、文章的共同点。 



 

学生:平淡、纯真、温情……



 

教师:淡定。



 

总结:葡萄晶莹剔透、作者纯情淡定、文章也是晶莹剔透没有杂念的。品读散文,要从语言入手去品读作者的心。



 

黄老师设计了这一活动——听读并记关键词,给同学们搭建了攀登的阶梯,文本解读的艰难通道,瞬间打通了。黄老师设计这一活动“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赞可夫语)



 

著名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说阅读《葡萄月令》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字面理解,以为文章写的只是葡萄一年十二个月种植生长的完整过程;第二个境界,是发现朴素的文字中有‘人’,有一个欣赏农事生活的快乐的‘我’;第三个境界则是体会到‘我’的情感、胸襟和人格。”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由第一个境界进入第二、第三个境界,其实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



 

阅读中,学生受自身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的限制,往往不能抵达文本意蕴的深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和同学们一起“凿之”“级之”“架水通之”“植梯接之”,而此时,教师文本解读的功底,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环节的创意,教学活动的推进等,都对学生准确、深入地领会文章的意旨,抵达文本富矿的钻石区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视野、高度无形中就成为学生的标杆



 

伽达默尔说,阅读“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8]文本是一面镜子,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认识自己的差异与不足,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吸取养分,在发现文本原初问题或作者意图的过程中滋养自己,积累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独立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1]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教师给讲解。……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2]阅读教学的愿景,就是要发展和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中,学生很可能受自身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的限制,不易发现作者意图或文本原初提出的问题,不少教师解决这一难点的习惯动作是依据教学参考资料越俎代庖,结果封杀了学生的思维。我们认为教师唯一可做的是千方百计地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界,包括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提供与文本相关的知识材料,指点迷津,指出学生阅读中的视界盲点。



一、关注作者视界,探寻作品的至性真情



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近作者的独特世界,感同身受,才能体验作者“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的各自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才能顺利地突破学习的难点。著名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生命之歌)时,安排了一个新颖的导入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闭上眼睛,从书包里拿出笔和语文笔记本,翻开笔记本,听写安妮·莎莉文·梅西老师的一段话。这一特别的体验感受环节,旋即拉近了学生和海伦·凯勒的距离,同学们很快就进入到海伦·凯勒所描绘的想象和渴望中的有声有色的美好世界,常人熟视无睹的寻常生活瞬间变得别有洞天。



编者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进“珍爱生命”专题,意在“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 [3]



二、体验人物特定处境,领会作品蕴涵的意旨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4]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在阅读、对话、探究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



在设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预习方案时,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领会作家意旨。在多次研读文本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预习题:



平躺在床上,双臂贴在身体两侧,弯曲右腿,(双臂和右腿不发力)尝试坐起;连续做三次以上。



这一预习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中的“我”(小伤兵,三个月前为七年级学生),失去双臂和右腿后,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以及将如何面对余下的漫漫人生。



预习设计的灵感来自于:著名作家毕飞宇的《推拿》首发暨读者见面会仪式——作家毕飞宇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希望得到签名的每一位读者,由工作人员导引,走进黑暗的屋子,来到作家毕飞宇的面前,作家在黑暗中完成签名。作家毕飞宇是要通过这一特殊方式,让读者感受和体验《推拿》中的这些盲人按摩师的生活。



三、研读揣摩、搭梯铺路,探究文本深层内涵



阅读的过程,犹如登山览胜的过程,“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水通之,悬者植梯接之”,方可“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徐霞客《游黄山后记》)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6]



我们来看一段黄厚江老师教《葡萄月令》:[7]



黄老师:我来读一段话,是汪曾祺女儿写的。我读一遍,看你能记住几个关键词。不是记得越多越好,而是记得越关键越好。然后想,汪曾祺是个什么样的人。



【朗读汪曾祺女儿汪明的文章选段】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们知道,父亲自己对于《葡萄月令》的偏爱是不言而喻的。当年因为当了“右派”,他被下放到张家口地区的那个农科所劳动改造。在别人看来繁重单调的活计竟被他干得有滋有味、有形有款。一切草木在他眼里都充满了生命的颜色,让他在浪漫的感受中独享精神的满足。以至于在后来的文章中,他常常会用诗样的语句和画样的笔触来描绘这段平实、朴素、洁净的人生景色。果园是父亲干农活时最喜爱的地方,葡萄是长在他心里最柔软处的果子,甚至那件为葡萄喷“波尔多液”而染成了淡蓝色的衬衫在文章中都有了艺术意味,而父亲的纯真温情和对生命的感动也像“波尔多液”一样盈盈地附着在《葡萄》上。



学生:下放到农科所、繁重单调……干得有滋有味、独享精神的满足、诗意的语言、画样的笔触、长在他心中最柔软处的果子 



教师问题:为何汪曾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乐观的心态



教师:淡定的人生境界。 



回读文章,用一个比喻句说说葡萄在作者的心中是什么?(概括作者和葡萄的关系)



学生:爱人(?)。是支柱、是挚友、是孩子。



教师:能否找到文中依据。引导学生看第九段,果园是少妇,孩子是葡萄,那么爸爸是谁?(学生:是汪曾祺)。第 12 段,“咱们的葡萄就要受苦了”。



所以,孩子是葡萄,汪曾祺也是葡萄,本文也是一串葡萄。



教师问题:请用一词概括作者、葡萄、文章的共同点。 



学生:平淡、纯真、温情……



教师:淡定。



总结:葡萄晶莹剔透、作者纯情淡定、文章也是晶莹剔透没有杂念的。品读散文,要从语言入手去品读作者的心。



黄老师设计了这一活动——听读并记关键词,给同学们搭建了攀登的阶梯,文本解读的艰难通道,瞬间打通了。黄老师设计这一活动“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赞可夫语)



著名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说阅读《葡萄月令》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字面理解,以为文章写的只是葡萄一年十二个月种植生长的完整过程;第二个境界,是发现朴素的文字中有‘人’,有一个欣赏农事生活的快乐的‘我’;第三个境界则是体会到‘我’的情感、胸襟和人格。”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由第一个境界进入第二、第三个境界,其实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



阅读中,学生受自身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的限制,往往不能抵达文本意蕴的深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和同学们一起“凿之”“级之”“架水通之”“植梯接之”,而此时,教师文本解读的功底,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环节的创意,教学活动的推进等,都对学生准确、深入地领会文章的意旨,抵达文本富矿的钻石区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视野、高度无形中就成为学生的标杆



伽达默尔说,阅读“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8]文本是一面镜子,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认识自己的差异与不足,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吸取养分,在发现文本原初问题或作者意图的过程中滋养自己,积累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独立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1]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教师给讲解。……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2]阅读教学的愿景,就是要发展和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中,学生很可能受自身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的限制,不易发现作者意图或文本原初提出的问题,不少教师解决这一难点的习惯动作是依据教学参考资料越俎代庖,结果封杀了学生的思维。我们认为教师唯一可做的是千方百计地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界,包括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提供与文本相关的知识材料,指点迷津,指出学生阅读中的视界盲点。



一、关注作者视界,探寻作品的至性真情



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近作者的独特世界,感同身受,才能体验作者“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的各自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才能顺利地突破学习的难点。著名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生命之歌)时,安排了一个新颖的导入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闭上眼睛,从书包里拿出笔和语文笔记本,翻开笔记本,听写安妮·莎莉文·梅西老师的一段话。这一特别的体验感受环节,旋即拉近了学生和海伦·凯勒的距离,同学们很快就进入到海伦·凯勒所描绘的想象和渴望中的有声有色的美好世界,常人熟视无睹的寻常生活瞬间变得别有洞天。



编者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进“珍爱生命”专题,意在“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 [3]



二、体验人物特定处境,领会作品蕴涵的意旨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4]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在阅读、对话、探究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



在设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预习方案时,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领会作家意旨。在多次研读文本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预习题:



平躺在床上,双臂贴在身体两侧,弯曲右腿,(双臂和右腿不发力)尝试坐起;连续做三次以上。



这一预习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中的“我”(小伤兵,三个月前为七年级学生),失去双臂和右腿后,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以及将如何面对余下的漫漫人生。



预习设计的灵感来自于:著名作家毕飞宇的《推拿》首发暨读者见面会仪式——作家毕飞宇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希望得到签名的每一位读者,由工作人员导引,走进黑暗的屋子,来到作家毕飞宇的面前,作家在黑暗中完成签名。作家毕飞宇是要通过这一特殊方式,让读者感受和体验《推拿》中的这些盲人按摩师的生活。



三、研读揣摩、搭梯铺路,探究文本深层内涵



阅读的过程,犹如登山览胜的过程,“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水通之,悬者植梯接之”,方可“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徐霞客《游黄山后记》)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6]



我们来看一段黄厚江老师教《葡萄月令》:[7]



黄老师:我来读一段话,是汪曾祺女儿写的。我读一遍,看你能记住几个关键词。不是记得越多越好,而是记得越关键越好。然后想,汪曾祺是个什么样的人。



【朗读汪曾祺女儿汪明的文章选段】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们知道,父亲自己对于《葡萄月令》的偏爱是不言而喻的。当年因为当了“右派”,他被下放到张家口地区的那个农科所劳动改造。在别人看来繁重单调的活计竟被他干得有滋有味、有形有款。一切草木在他眼里都充满了生命的颜色,让他在浪漫的感受中独享精神的满足。以至于在后来的文章中,他常常会用诗样的语句和画样的笔触来描绘这段平实、朴素、洁净的人生景色。果园是父亲干农活时最喜爱的地方,葡萄是长在他心里最柔软处的果子,甚至那件为葡萄喷“波尔多液”而染成了淡蓝色的衬衫在文章中都有了艺术意味,而父亲的纯真温情和对生命的感动也像“波尔多液”一样盈盈地附着在《葡萄》上。



学生:下放到农科所、繁重单调……干得有滋有味、独享精神的满足、诗意的语言、画样的笔触、长在他心中最柔软处的果子 



教师问题:为何汪曾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乐观的心态



教师:淡定的人生境界。 



回读文章,用一个比喻句说说葡萄在作者的心中是什么?(概括作者和葡萄的关系)



学生:爱人(?)。是支柱、是挚友、是孩子。



教师:能否找到文中依据。引导学生看第九段,果园是少妇,孩子是葡萄,那么爸爸是谁?(学生:是汪曾祺)。第 12 段,“咱们的葡萄就要受苦了”。



所以,孩子是葡萄,汪曾祺也是葡萄,本文也是一串葡萄。



教师问题:请用一词概括作者、葡萄、文章的共同点。 



学生:平淡、纯真、温情……



教师:淡定。



总结:葡萄晶莹剔透、作者纯情淡定、文章也是晶莹剔透没有杂念的。品读散文,要从语言入手去品读作者的心。



黄老师设计了这一活动——听读并记关键词,给同学们搭建了攀登的阶梯,文本解读的艰难通道,瞬间打通了。黄老师设计这一活动“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赞可夫语)



著名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说阅读《葡萄月令》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字面理解,以为文章写的只是葡萄一年十二个月种植生长的完整过程;第二个境界,是发现朴素的文字中有‘人’,有一个欣赏农事生活的快乐的‘我’;第三个境界则是体会到‘我’的情感、胸襟和人格。”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由第一个境界进入第二、第三个境界,其实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



阅读中,学生受自身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的限制,往往不能抵达文本意蕴的深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和同学们一起“凿之”“级之”“架水通之”“植梯接之”,而此时,教师文本解读的功底,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环节的创意,教学活动的推进等,都对学生准确、深入地领会文章的意旨,抵达文本富矿的钻石区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视野、高度无形中就成为学生的标杆



伽达默尔说,阅读“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8]文本是一面镜子,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认识自己的差异与不足,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吸取养分,在发现文本原初问题或作者意图的过程中滋养自己,积累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独立的阅读能力。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