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真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截止日期 : 2016-12-12

作业要求 : 

【教学案例】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班级数学成绩差,而且差距很大,成绩差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原因是不忽视的,那就是课堂教学效率极低。每一堂课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认真”地声嘶力竭地讲着,学生在下面乱七八糟地玩着。究其原因是在课堂上学生没事做,只是被动地听,太轻松了,自由地玩耍。虽然老师有的也不停地“叫”他们听,但学生就是“不肯听”的。针对这一情况,我提出了“真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教研课题。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请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撰写一篇论文。

作业要求: 

1.题目自拟,内容必须原创,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选题要强化课题研究的指向性与内驱力。 

3.论文必须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

4.为方便批改,研修作业请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1212日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张红军

真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提交者:学员马建东    所属单位:涟水县南门小学    提交时间: 2016-12-05    浏览数( 0 )

浅谈激发学生兴趣在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中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地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与激发学习兴趣,正是新课标内容的呈现。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历,在构建有效课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兴趣不足


    从儿童过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在出生后就会表现出对环境的好奇并伴随着自身对环境的兴趣积极探索,面对缤纷五彩的世界,孩子在兴趣的指引下,提出疑问,或者自我探索,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导致上课非常被动,思考问题不积极,人云亦云。周而复始,这一类学生就会表现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不足。


(二)信心不足


    小学阶段的数学评价,主要还是以成绩为主,不少学生将成绩、分数过于重视,一旦成绩出现下滑,或者某次成绩不理想,就产生自我否定心理,有些学生数学成绩一直来,就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常此以往,这一类学生容易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信心不足的特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尚且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如果通过一些途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自我探索、树立信心。


(三)动手能力欠缺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中,学生展开形象思维,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理论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不少学生仅仅停留在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的层面,不善于思考问题,也不善于用自己的行动,联系所学知识,处理实际数学问题。因此,动手能力的欠缺也就导致了数学课堂无法成为“活”课堂。


(四)发散性思维不够


    数学学科是一门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的学科,在具体的运用中,学生要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对于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前后联系。从近几年的考试来看,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显得日益重要,但是不少学生面对一些变式训练时,不会打开广阔的思维,思考问题较为狭窄,面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体型时,依旧很难下手。


二、思考与建议


    结合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兴趣占据了主要的原因,儿童心理学一再证明,小学时期的学生都是在兴趣的指引下,激发自己探索世界的兴趣,促使和引导孩子学会质疑,不断寻求答案。一般来说,兴趣的发展是多方面,一方面,兴趣有可能是一种自觉的延生,凭借求知欲不断巩固、探索,另一方面,兴趣会受到环境的刺激,在引导、鼓励下逐渐被激发。作为一线小学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兴趣,进而打造有效课堂。


(一)数学入门:“生活数学”


不少学生认为数学学习索然无味,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较强不无联系。笔者认为,要想将学生引入数学之门,就必须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生活数学”。


比如在开展校园运动会时,我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后的学生参与到运动会项目、成绩的统计中,每个小组承担几个项目,每个小组再自行进行安排,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数据,有的学生负责统计数据,有的学生负责汇总成绩。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利用了数学课上学习的有关统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学会用理论去处理问题。


又如有一次在教学圆周率这一课时,我上课提问学生:“学校门口的圆形花池,应该如何测量出它的周长啊?”此时,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用软尺绕着一周进行测量。”我又提问,“如果没有软尺,只有老师手中的这一把直尺,我们怎么计算?”学生们此时都瞪大好奇的眼睛看着我。于是,我在黑板上列下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此时又有学生提出质疑圆周率小数点后面是一串无止境的数据,这样与实际的周长有多大的差距?此时我看离下课时间还有十多分钟,于是我带领学生们来到校门口的花池边,用软尺量出周长为7.3,直径测量为2.3,根据圆周率的计算公式,直径2.3×3.14=7.222,经过对比,实际测量和根据圆周率公式计算的结果,其实两者差距很小,在考试中一般也会提示保留小数点后几位小数。


通过“生活数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快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助于他们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


(二)有效教学:“情境数学”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受到兴趣的吸引才会进而产生求知欲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也可以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乐趣。


比如笔者曾经在执教《四边形》这一课时,课前先做了一些课件,选取了一些常见画面,比如建筑类、设施类等画面,要求学生在这些画面中找出四边形,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趁此机会,笔者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四边形的特征,很快学生们发现四边形就是由四条边组成,在开始的回答中,有不少同学提出黑板、课桌的桌面、书本等都是四边形,但是这样的四边形非常规整,我进一步延伸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而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学生们很快自己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都是直角。很快,这些新知识点在一趟生动、有趣的情境课堂中加以掌握。


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游戏情境的设立,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在娱乐中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曾经在10以内的加减法整理时,我设立了一个小游戏,要求全班学生将学生进行分成十个小组,讲台上设立十个盒子,学生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种卡片,卡片上的数字相加或相减正好都是10以内的数字,要求每个学生拿到卡片后,迅速口算出结果,将卡片投到相应的盒子中,最后按照速度、计算结果进行小组评比。在类似这样的游戏情境下,学生们热情洋溢,充分调动起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数学评价:“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评价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结合近几年的教学体会,笔者深刻感受到赏识教育对小学阶段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赏识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要改变数学评价方式,要改变传统的分数评价的单一模式。不少学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有一点就是缘于评价结果,受到成绩的影响,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产生自我否定心理和畏惧心理。


一方面,要改革评价方式,开展多种评价模式,看到学生的进步,及时予以表扬,看到学生的缺点,要进行勉励。比如曾经发现有一个班级里平日较为调皮的学生,头脑很聪明,但是在计算题目时经常粗心大意,导致成绩不高。我在他的作业评价中写上: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老师非常欣赏你,如果你能再细心一些,老师就会更满意了。经过几次类似的鼓励,这个学生的坏习惯大有改变。


另一方面,师生关系和谐也是改变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一个有效方面。我在平日课间与学生积极沟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他们的所想,成为他们的朋友。


结论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多年的执教经历,让我反复回味着这句为师之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他们活泼、好玩、聪明、伶俐,这个时期的他们更需要关爱、关注、引导、鼓励,如何让他们对数学学科产生浓郁兴趣,如何创建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这也正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笔者期待,有更多的同行参与到这个话题的研究中来,让我们一起探索,一起期待三尺讲台上展开绚烂之花!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