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研修成果截止日期 : 2016-12-10

作业要求 :

你所在的学校是如何开展学科教研活动的?本学期着重开展了哪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哪些研修成果?你觉得教研活动对于提升你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有哪些帮助?

发布者 :张桂霞

校本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顾政尚    所属单位:涟水县唐集学校小学部    提交时间: 2016-12-05    浏览数( 0 )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它是推动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是赋予人的创造性。因此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点之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来说,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那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如何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谈几点自身的体会。           

一、营造氛围,畅所欲言。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教师只有从平时出发,从点滴开始,时刻提醒自己要营造民主,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诱发学生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做到三点;

1、相信学生都有潜能,用全新的标准衡量学生。只有肯定学生潜能开发的可能性,才会发现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不仅中高年级学生有,低年级学生身上也有,不仅优等生能培养,后进生也同样可能发展。衡量学生成绩的尺度不能仅以考试分数,还应有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大小、意志力养成等。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能比较充分的发展。如:我在任五年级数学教师时,给全班同学每人设计一个成长记录袋,把每个同学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取得的成绩以及平时解决问题的策略上独到之处等都记录下来。同时每个月评出班级成绩优秀奖、进步奖,学习努力奖,还特别开设了一个解题多样奖。极大的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鼓励学生敢于各抒已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向老师、同学、教材题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真诚的赞赏,对不完善的提议或错误的看法,要点拨他们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否定、纠正,形成他们的结论。像物理学家“郎之万”的故意提出错误问题,让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教孩子的方法,对我们营造氛围是极有启示的。

3、用发展的眼光看看学生。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教师还应用发展的眼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多种解题途径。对作答能与众不同、另僻蹊径,体现创意的都应给予鼓励。

《二》、创设情景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都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产生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在数学课中,针对新知识创设情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列的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创设了做游戏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组织好“小售货员、小顾客、学习用品、人民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老师先告诉大家每种学习用品的价钱,然后让“小顾客”拿着“人民币”去“商店”购买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品”,至少要买两种 货物,买东西时,要求学生们直接计算。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明白了花了同样多的钱,可以买很多不同种类的东西,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元、角、分”的计算。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知识。

、利用迁移规律,诱发创新意识 

    迁移是指运用自己已经习得的概念、规律去解决问题或将已经习得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方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1知识的迁移:教材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或是结构类同或是类型相同。教师要抓住此特点,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教学,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探索精神。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迁移教学。(1)沟通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商相当于分数)(2)回忆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3)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考。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与除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分数有类似的性质吗?(4)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验证。(5)知识迁移,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学法的迁移:传统教法,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哪种机械的、呆板的方法已不适应21世纪的需要,新课标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思考、类推、迁移、创造,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类推、迁移,学生掌握了学法,学得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欲望会更强烈,萌发创新的意识。迁移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认知规律,学生能够运用迁移而不断的掌握知识,这就为达到“教为不教”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知不觉的被诱发出来。

三、加强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实用性,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同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学、运用数学。我认为,数学学科应当多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广泛地运用于生活实践。实践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户外活动、制作活动、调查活动、应用活动等,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点燃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好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修订本)第一册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后,安排了连加、连减的教学内容,为了配合教学,课堂作业编排了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活动:选购水果。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了一个选购水果的情境,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思考不同层次的问题,既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回答“小明的妈妈用10元钱可以买到哪些水果?”这一问题,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各种不同的购买方案在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下被逐渐发现。

又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剪、折、分、拼等步骤,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有的同学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推导出梯形的积S=(a+b)h。

2)有的同学把一个梯形沿对解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S=ah+bh=(a+b)h让学生进行操作来获取新知识,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信心,由实践到理论,不仅明白了公式的由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言传身教,共同创新。

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热情。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其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教者创造性的教,如对教材能挖掘出现代意义,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等,学生才有可能创造性的学。如教学六年级“比例尺”内容时,把课本上“量出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计算是实际长和宽的几分之几“换成“在你的本子上画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长方形游泳池的平面图,”你还能画哪些物体的平面图?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吗?这样一来,让学生先体验比例尺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难道这不正是师生共同创新的新局面吗?

让学生大胆尝试创新,并从中增加创造的信心,体验成功的愉悦,这是学生获得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谁也不能越佾代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学生思维的时空,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后,给学生留这样一道题:“把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分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会增加吗?如果增加,增加多少?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从而也避免了数学教学走入“公式化”、“填鸭式”,的误区,在足够的空间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开发并持续发展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