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怎样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截止日期 : 2016-12-15

作业要求 : 

各位学员好!请大家结合学习内容《怎样进行以为学主的教学设计(上、下)》,完成一篇学习心得,重点谈学习感受和收获,亦可谈今后个人努力的方向及思路。

发布者 :何红

怎样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提交者:学员陈明莉    所属单位:涟水县向阳小学    提交时间: 2016-12-05    浏览数( 0 )

 

走进课堂40

 课程改革的实行,使小语课堂的教学方式发生着悄然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课改之路上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在面对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校教育要松绑,全体学生要减负,但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即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结合教学经历谈谈我的看法:
 
 一、深入文本 
 首先,不仅老师自己要准确、深入地了解文本,而且要引导学生准确地了解文本。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文本之间反复来回地走,只有你准确地了解了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之后,你才有资格发表自己的言论;也只有让学生充分读好了文本,才能让他们准确地理解作品。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还没理解,课文还读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更有甚者,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一来,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很低。因为如果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因火候未到就势必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 

 其次,允许学生多元解读。一个文本可以有多种解读,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二、目标意识要强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经常去听一些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但有些教师竟把第一课时上得不伦不类。说它是第一课时吧,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说它是第二课时吧,可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又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了解的起点上。这样的课上起来就会让人感觉有点做作。虽然这些教师上课的目标很明确,但他们的目标是如何上好表演课,而不是以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为目标,这种观摩课、研讨课或者优质课的危害性是比较大的。 
  
三、指导要有效 

 虽然学生的发展是自主的,但也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没有教师指导的学习往往是盲目低效、狭窄割裂、缺乏生命力的。教师有效指导的意义就在于教师发出的信息是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会对学生产生正效应的影响,而不是背离教学目标,甚至自相矛盾的负效应。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拿课堂教学中大家都很看重的朗读指导来说,朗读指导有没有效果,我们首先要看要求有没有落实、目的有没有达到。如:我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或课文,那么,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原来读不准的,后来能读准了,原来读不通的,后来能读通了,我们说,这种指导就是有效指导。如果学生经过指导,朗读质量上没有什么提高,那么这种指导就是无效的。 

四、练笔拓展相结合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这个大前提下,就不容忽视孩子的听说读写训练。在现在的课堂上,听说读落实得较好,但在写的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安排好学生的听说读训练,而总是单独把写放在课外,认为课堂上的时间不够也不能练笔,总是把这项任务推向课外、推给家长。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完全有可能也完全能够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来进行写的训练。 

五、尊重学生

教师要改变自己与学生之间是“权威者”和“遵从者”的关系的旧观念,改变为应付上面考核只抓几个“苗子”、只抓“文化课”的旧做法,改变强制灌输的教育教学态度,树立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朋友的新观念,树立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别差异,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和发展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六、师生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控制整个班级的纪律,但基本上是教师和全体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和每一个学生近距离的互动比较少,不利于师生心理的互相沟通。所以随着班级规模的逐渐降低,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需要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增加和学生直接交流的频率和强度。从授课方式上来说,教师也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言和提问,增加学生主动交往的积极性。教师尤其要注意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如把差生安排在离自己近的地方,较多地将目光投向差生,较多地对他们微笑,安排差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答对后予以表扬等。

七、师生自由交往

大部分教师,尤其是不做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完课以后就离开学生,很少和学生在一起活动和交流,这无疑大大减少了非正式的人际交往的时间,使师生关系停留在工作关系和正式关系的层面,不能深入学生的心理和感情。事实上,非正式的师生交往可以起到正式交往所起不到的教育作用。它能够消除正式关系中由各种规则和制度所形成的外来压力的负面作用,使师生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交往,缩短社会角色等外来因素所形成的心理距离。它也可以丰富师生沟通的渠道和方式,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大和学生的非正式交往。如可以提前几分钟到达教室和学生聊聊天、说说笑话,放学后和学生一起打球、做游戏,回家的路上和学生边走边聊双方的苦恼、双方感兴趣的话题等。

八、改善自身

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要在民主和权威之间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在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了解学生,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打骂学生,不嘲笑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称赞;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问或发表意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心。

九、了解学生,培养人质

教师良好的人格品质可以改善和促进师生人际交往,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应时时检视自己,努力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改掉不好的品质,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供良好的前提。

总之,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以上几个方面多多努力,那么,40分钟的课堂会回报师生的。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