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结合本次学习和校本实践,完成一篇个人研究成果!截止日期 : 2016-12-13

作业要求 :   一、形式:提交一篇论文。

二、论文要求:

1.内容主要围绕关注音乐、美术课堂中如何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如何上好欣赏课撰写一篇论文。

2.观点鲜明、立足实际、着力创新、原创性强。

3.每篇论文字数原则上3000字左右,不超过5000字。

发布者 :钟玉飞

结合本次学习和校本实践,完成一篇个人研究成果!

提交者:学员高云彩    所属单位:涟水县外国语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06    浏览数( 0 )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音乐兴趣的重要途径。音乐这一古老的艺术,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形态,在学生的人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节拍、节奏、速度等,这些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很不够。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5133665.htm
  那么,怎样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呢?作为一名从事音乐教学近十年的教师,通过教学中不断地总结与积累,我认为,关键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有鉴于此,我在音乐欣赏的教育教学中,有了以下的尝试。 
  一、围绕作品开展音乐欣赏 
  1.选增作品 
  选增作品,我认为需要注意的是:(1)作品必须富有艺术表现力,能为学生的感受提供形象性基础。如欣赏声乐曲《抗敌歌》时,补充《渔光曲》、《黄水谣》等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不仅使学生了解人声演唱中独唱、轮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和特点,而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从感性上感受和体验《抗敌歌》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触发爱国情感,寓教于乐。(2)选增学生较为熟悉的经典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如欣赏民族器乐曲《早晨》和《春天来了》之后,再补充民乐《春江花月夜》等,通过补充欣赏,不仅使学生对民族乐器得到进一步了解,并借助富春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闭目聆听,进一步地入情、入境地去体验和感受作品的情绪,品味民族乐器合奏的协调性和音乐的动与静、远与近、景与情紧密结合,层次分明、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构成的音画,使学生从优美典雅的旋律中获得美的享受,进一步感受江南之美,就会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2.分析作品 
  如何让学生凭借单一听觉来感受、体验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我认为在欣赏时可适当地加入作品介绍和音乐形象的描述,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诸器官的协同效应,不仅使学生更易于领会作品内涵,领会作品丰富的强烈情感,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如欣赏华彦钧的《二泉映月》时,首先介绍作者生平,他21岁患眼病,35岁双目失明后沦落为一位盲艺人,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但他为人正直、刚毅不屈,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接着让学生唱主题和分析主题音乐,主题旋律从平静深沉而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顽强刚毅的性格。通过介绍和分析,不仅使学生领会作品的内涵,使其心灵受到触动,培养其坚忍的性格和心理承受力,而且在音乐欣赏课中还了解地理和人文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3.聆听作品 
  音乐欣赏课的主要教学途径是以的方式来仔细品味音乐作品的,我认为采取比较鉴赏是一种有效的聆听方式。如:将《牧童短笛》第一部分中的复调音乐进行比较。(1)上下两个声部中音色、节奏、力度进行比较;(2)把第二声部改为和声伴奏与复调式的演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聆听,使学生感受到该曲的上下两声部犹如红花绿叶,相互映衬,紧、收、疏、密巧织成章,才能使旋律变得这样优美动听,使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放牧等。通过聆听和比较使学生了解了复调音乐知识,也感受到复调音乐之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了,而是注重于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育阶段,面对一群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观点的高中生,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意识,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引导学生大力参与,非常有助于音乐欣赏教学的进行。具体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1.“ 
  在对一个作品深入了解之前,是关键的一步。作曲家约翰凯奇在他的作品《四分三十三秒》中,想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意念,在表现这首曲子时,音乐家在钢琴前静坐433秒,不做其他任何举动,观众也会去注意周围的声音。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创作了这首曲子。只要静下心来细听身边的各种声音,就能体验到这首曲子的效果。当然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采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例如,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思维变得积极主动。 
  2.“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是唱主题也是欣赏作品中必要的手段。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引导学生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 
  3.“ 
  是指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参与,能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拓展视野,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歌曲《长江之歌》,学生对这首歌已经较为熟悉,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时闭上双眼,用心聆听,并且展开想象,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想象的广阔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4.“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一堂课上既要有老师的讲解,也要有给学生发挥的时间,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 
  参考文献: 
  1.陈静梅.音乐欣赏[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钱亦平.钱仁康音乐文选[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3.罗杰凯密恩.大学堂听音乐音乐欣赏教程[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