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谈谈校本研修成果截止日期 : 2016-12-13

作业要求 :

       各位学员,大家好!请结合以下几点,谈谈你所在学校的校本研修开展情况及你的校本研修成果。

       1.你所在学校是如何开展教研组活动的?如何组织集体备课活动的?

       2.你校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有哪些形式?

       3.你觉得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对提升你的业务水平有哪些帮助?

       请各位学员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发布者 :朱延桂

谈谈校本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朱玮玮    所属单位:涟水县郑梁梅小学    提交时间: 2016-12-06    浏览数( 0 )

(一)分层培养,诱发内需 
    学校应对校内教师进行分层培养,对中老年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应分别制订考核条例,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奔头”。而考核条例的侧重点可以分别如下:中老年教师以教学质量和为青年教师做好常规方面的示范为主,可以在学期初自定目标,期末时由全体青年教师打分;骨干教师则以辐射引领、自身继续发展为侧重点;青年教师则以常规养成与能否脱颖而出为侧重点。而学校在对教师的分层培养上,更好注重对教研组长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培养。即要有效开展教研,要学会分类培养一批人.能说,会写,肯做事.以点带面,起到很到的辐射和带头作用.只有这样教研活动才会轻松而有效) 
培养和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活动有效的关键 
1、给予引导、帮助及监控. 
2、培养组长自我反思的习惯. 
3、对教研组长的评价实现多角度. 
(二)文武结合,引领成长 
     文,即教育教学理念;武,即教育教学临场经验。现在的教研活动一般以研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居多,即以“实战”为主,科研味不浓。其实教研活动不能简单看成是对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科研引领还是相当必要的。如果单纯聚集于教学方式方法,始终摆脱不了“教书匠”的味道。但如果以科研的眼光洞察教育教学,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往往容易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因此,教研活动应该系列化,组长们应该与学校一起全力发掘学校的办学科研优势,即依据学校主课题或子课题来确定教研主题,并为每一次教研活动系统的收集好理论材料。这样既为教研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又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试行、验证和领悟,使教学与科研能够真正融为一体。 
(三)不拘一格,开拓平台 
1. 办公室内。不是说只有团团围坐在会议桌旁的才叫教研活动,平常我们的组长和老师们在一个办公室一起办公,而且我们的学科组相对集中,哪怕是闲坐或闲聊,也可以营造一种研讨的氛围。不管研讨的主题是来自学生的学习还是来自教师的教学,不管参与研讨的人员任教哪个年级什么科目,只要与教学有关的研讨便是“开口有益”。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也许我们在闲谈中就可以轻松地解决。 
2. 校际之间。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并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及需要,自发地与其他学校建立项目式学术交流组织,与其他学校教师在自身学习、科学研究、教学业务等诸多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讨。来自自身教学实践的“草根性”(即非官方组织的)教育学术交流与沟通,使自己的教育个性得到彰显,又使自身的理论底蕴、科研意识、教学业务等都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教研活动,这一形式本身就会给教师带来成长的动力,使其自觉地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对待,促使教研更为有效。 
3. 网络时空。伴随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网站的诞生如雨后春笋,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强大特点,为教师的教学研讨提供了新的平台。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育论坛上(包括我们学校自己的网站)发帖、研讨,与大师对话,真正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跨越时空的优势,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互动中激荡、生成,同时在网络中寻找展示自己的机会,抓住自身专业发展的新机遇。 
(四)找准真问题是教研活动的的基础和起点 
    要开展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抓准要解决的问题是关键。发现教师存在的困惑并且提出问题,是教研活动的起点,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正确、顺利地开展。有研究者曾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成效取决于教师能否满足他们对于知识和情感的需求。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情感需要共同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其实成人何尝不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才能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这就是说,要想使教研活动取得实效,问题必须真正来自教师的体验。我们的领导,教科处,所有组长应该了解老师们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最需要通过教研活动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后又利用闲谈的方法,注意发现老师话语中表现出的对教育教学的困惑和难点。要组织好一次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关键是要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研讨主题。为此,一方面必须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真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而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 
(五)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教研活动的关键 
    要想开展好一个教研活动,教师的状态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活动的主持者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作为主体的教师则必须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如何才能确保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应该享有确定主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教研活动的主题应在教师的亲自参与下才确定下来,应是教师从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中选择出来的。从发现和提出问题环节开始,就应确定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而不是到了召开讨论会时教师才参与进来。正因为教研主题是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确定的,教师就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如果我们的组长能够提前将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告知教师,然后听取和收集教师的意见和看法,再来确定我们要上的研讨课的课型以及要讨论的主题。这样,教师就可以自始至终主动的参与到我们的教研活动中来。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这是教研活动有效的保证。 
其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应该享有选择权。在教研活动中,不是管理者或主持者去规定教师说什么、怎么说.而是由教师自己去确定应该展示什么、用什么方式展示,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正是因为选择权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中,教师就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要和教师一起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既然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开好教研会自己责无旁贷,因此就不会去打无准备之仗,不会去打无把握之仗。这种主体的意识,就必然要落实到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上来。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来参加教研活动时,就不再处于茫然状态或是随机式的即兴发言,而是有条有理有据有深度。这就使得教研活动开展得十分有效。 
教研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们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保证。教研活动必须是教师自己从内心中需要的活动,必须是教师以主体的身份积极主动要求参加的活动。为了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教师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 
(六)恰当的组织方式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采用案例分析与体验相结合的教研活动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而体验式教研活动所突出的,则是教师的“体验”。把案例分析与体验两者结合,其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被重视、没有意识到的许多问题,同时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加深和验证这种认识。 教研的活动形式要为教研的目的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教研形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教研需要权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选择更加有利于达成教研目标的形式;同时,这一决策应该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如在听了同组教师的公开课后,我们教师按图索骥,自己来体验一下这种课堂模式的妙处,效果就大不一样。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