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结合视频学习和校本实践,完成一篇个人研修成果!截止日期 : 2016-12-13

作业要求 :

   

请各位老师结合视频学习的内容和校本实践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体现以学为主的理念,撰写一篇“引导学生文本对话,让语文课堂教学灵动起来”的教学论文。

【案例】

文本细读,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我们要善于科学的利用网络研修这个平台,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让课堂走向生活,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激活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整合、激活教材,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枯燥无味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充满活力。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灵动起来呢?

一、巧用教学方法,研读文本

二、充分运用练笔,感悟文本

三、捕捉课文“疑“点,滋培语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训练要得法,应着力抓好以下几点:①明确重点。一堂课的训练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方方面面都得练。要确立训练重点,多形式地练,重锤敲打,适当兼顾文本。②找准切口。不管设计安排什么小练笔,都应考虑从什么地方切入。教学《小露珠》一课,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植物们也喜欢小露珠。我设计了一些质疑:小露珠给你带来了哪些快乐?还有谁也喜欢小露珠?为什么?③方法多变。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训练目标确立方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之所以注重阅读是因为语文课堂要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目对于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文本进行细读,不是只抓住前面所论述的特殊标点和重点的字词,而应鼓励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学生认为有新意的点,并能够分析出自己为什么喜欢所找的这个点,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注重对语文阅读材料结构的品读能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以学为主,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勤于实践,就能在教学这片土地上拥有一片崭新的天空,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绽放光彩。

作业要求: 

1.题目自拟,内容必须原创,字数要求1000字以上。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选题要强化课题研究的指向性与内驱力。 

3.论文必须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

4.为方便批改,研修作业请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1213日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1.                             

发布者 :戴玉玲

结合视频学习和校本实践,完成一篇个人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朱延春    所属单位:涟水县徐集中心小学    提交时间: 2016-12-07    浏览数( 0 )



引导学生文本对话,让语文课堂教学灵动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些对话之中最关键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是其它对话的根本。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实践证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启发想象、咀嚼文字、激发情感中真正实现心灵与文本的对话

    一、---文中之景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也就是学生感知、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联想或想象。丰富的想像能给人类心灵世界以自由,让思维的触觉上天入地,创造出新形象、新思想、新启迪的翅膀。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材料,驰骋想像的热情,体会想像的魅力,从而感受言中之境。例如《七颗钻石》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小姑娘是怎样找水的?她会来到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于是学生联想到小姑娘会来到小河旁,可是河已经干涸了,她还会翻山越岭,手被树枝划破了... ...这使学生仿佛看到了小姑娘为了给妈妈找水历尽了千辛万苦,从而感受到小姑娘对妈妈的爱体会到小姑娘像钻石般闪亮的心灵。

      二、嚼---文外之意

一般地说,诗人、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学生与文本对话就是要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不仅是理解其义,更要体会言外之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咀嚼文字。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那么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而要用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三、入-----文中之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师要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找好切入点,运用语言、媒体等多种手段,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激越学生的情感,架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桥梁,领悟作者的言中之情,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例如我在教《狼和鹿》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凯巴伯森林昔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问:“同学们,看着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纷纷赞美。正在学生竭尽全力赞叹时,教师话锋一转,出示如今的凯巴伯森林枯黄在蔓延的情景,教师又问:“同学们,而今的凯巴伯森林却是这样一张面孔,你想说什么?”学生有的惋惜,有的不解,有的愤慨……就在这惊叹、不解、愤慨中再读课文,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言中所包含的种种感情,更好地与文本进行了对话。

     四、悟---文中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独立自主地感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情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 ,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用“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小镇的早晨》这篇课文选取了三个场景,表现了小镇早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孩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细心地领会作品表达的情感。我先让学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由此让学体味到小镇早晨美的特点。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生只有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境与言中之情之后,盘活课堂,激活学生,用活资源,才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而积累语言,陶冶情感。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