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结合视频学习和校本实践,完成一篇个人研修成果!截止日期 : 2016-12-13

作业要求 :

   

请各位老师结合视频学习的内容和校本实践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体现以学为主的理念,撰写一篇“引导学生文本对话,让语文课堂教学灵动起来”的教学论文。

【案例】

文本细读,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我们要善于科学的利用网络研修这个平台,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让课堂走向生活,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激活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整合、激活教材,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枯燥无味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充满活力。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灵动起来呢?

一、巧用教学方法,研读文本

二、充分运用练笔,感悟文本

三、捕捉课文“疑“点,滋培语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训练要得法,应着力抓好以下几点:①明确重点。一堂课的训练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方方面面都得练。要确立训练重点,多形式地练,重锤敲打,适当兼顾文本。②找准切口。不管设计安排什么小练笔,都应考虑从什么地方切入。教学《小露珠》一课,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植物们也喜欢小露珠。我设计了一些质疑:小露珠给你带来了哪些快乐?还有谁也喜欢小露珠?为什么?③方法多变。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训练目标确立方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之所以注重阅读是因为语文课堂要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目对于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文本进行细读,不是只抓住前面所论述的特殊标点和重点的字词,而应鼓励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学生认为有新意的点,并能够分析出自己为什么喜欢所找的这个点,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注重对语文阅读材料结构的品读能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以学为主,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勤于实践,就能在教学这片土地上拥有一片崭新的天空,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绽放光彩。

作业要求: 

1.题目自拟,内容必须原创,字数要求1000字以上。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选题要强化课题研究的指向性与内驱力。 

3.论文必须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

4.为方便批改,研修作业请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1213日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1.                             

发布者 :戴玉玲

结合视频学习和校本实践,完成一篇个人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许素梅    所属单位:涟水县徐集中心小学    提交时间: 2016-12-07    浏览数( 0 )

让教学因“对话”而精彩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把教参对文本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当作容器,没有真正表达自己思想的发言权。现在提倡的生本教育,要求教师退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是对话的过程。对话则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只有真正把对话阅读教学落实,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让课堂灵动起来,才算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那么,教师怎样构建对话的课堂呢?

       一、师本对话是前提 

       教师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但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精神产物,教师以今日今人的身份,以此地此时的心境去解读,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备课”“钻研教材”的内涵早已扩大。它是教师对教材感性认识和理性审视的结合,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密语汇聚成的独特的教学视野。它能使教师更好地预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让文本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对话的展开。教师与文本对话,其任务主要为: 

      1、“批读”思考对话路。教师与文本对话,在品读的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处处替教学对象学生着想,从导读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教学再加工。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 

      2、“理解”确定对话路。通过品读、批读、梳理文本的思路或特点,确定教学对话的切入点,理出对话连接点。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重点,教师与文本对话,应积极思考:如何组织对话,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对话教学中可能会产生一次次“山穷水尽”或“柳暗花明”,因此,教师就应有种种预想,理出对话连接点。 

      二、生本对话是基础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因此,教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其认真读课文。首先,认真阅读,学生就能正确地解读文本,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误读”。第二,通过认真阅读,激活与调集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产生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第三,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时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这样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成为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第四,在学生潜心会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我对话,从而发现另一个自我,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醒和人格的塑造。 

      三、生生对话是保障

      学生之间就文本的对话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是与其他的精神生命相互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与碰撞而获得更深入、更透明的理解,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探究、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了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无拘无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 

     四、师生对话是关键 

     教师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要把握学生的“前理解”。所谓“前理解”,即学生在教师教学前的阅读中对文本的个人理解。每个人阅读都能从某一个“窗口”理解到文本的一道“风景”,而不同“前理解”视觉的交叉,则可以借助别人的眼睛看到更多的“风景”。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前理解”。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善于倾听与容忍各种不同的“前理解”,按学生的前理解组织课堂教学顺序,是应该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但学生有的“前理解”具有片面性,教师也要善于倾听,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 

     “对话”作为教学中一种交往,首先意味着平等。师生双方在建立相互尊重、信赖的基础上,共同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预设走向生成。这样,师生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心灵的愉悦,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只有这样的“对话”教学,使语文教学回归到“对话”的本质中去,让阅读教学因“对话”而精彩,课堂才能真正灵动起来。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