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结合视频学习和校本实践,完成一篇个人研修成果!截止日期 : 2016-12-13

作业要求 :

   

请各位老师结合视频学习的内容和校本实践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体现以学为主的理念,撰写一篇“引导学生文本对话,让语文课堂教学灵动起来”的教学论文。

【案例】

文本细读,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我们要善于科学的利用网络研修这个平台,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让课堂走向生活,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激活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整合、激活教材,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枯燥无味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充满活力。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灵动起来呢?

一、巧用教学方法,研读文本

二、充分运用练笔,感悟文本

三、捕捉课文“疑“点,滋培语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训练要得法,应着力抓好以下几点:①明确重点。一堂课的训练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方方面面都得练。要确立训练重点,多形式地练,重锤敲打,适当兼顾文本。②找准切口。不管设计安排什么小练笔,都应考虑从什么地方切入。教学《小露珠》一课,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植物们也喜欢小露珠。我设计了一些质疑:小露珠给你带来了哪些快乐?还有谁也喜欢小露珠?为什么?③方法多变。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训练目标确立方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之所以注重阅读是因为语文课堂要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目对于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文本进行细读,不是只抓住前面所论述的特殊标点和重点的字词,而应鼓励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学生认为有新意的点,并能够分析出自己为什么喜欢所找的这个点,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注重对语文阅读材料结构的品读能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以学为主,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勤于实践,就能在教学这片土地上拥有一片崭新的天空,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绽放光彩。

作业要求: 

1.题目自拟,内容必须原创,字数要求1000字以上。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选题要强化课题研究的指向性与内驱力。 

3.论文必须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

4.为方便批改,研修作业请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1213日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1.                             

发布者 :戴玉玲

结合视频学习和校本实践,完成一篇个人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宋士清    所属单位:涟水县徐集中心小学    提交时间: 2016-12-07    浏览数( 0 )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学生分别与文本的对话。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在四种对话形态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的基石,是阅读的真正追求,其内涵在于使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在阅读中丰富人文内涵。如何领会“对话”的真谛并有效地实施于课堂之中,这值得我们努力地去探索。从认知规律出发,本人觉得可从以下几个层次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一、激发兴趣,走近文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产生阅读期待,使学生乐于探索文本,体验文本,培养学生创新的欲望。有了兴趣和欲望,能更好地与文本进行更高层次的对话。所用的方法是多样的,如可用激情昂扬的导入语、充满教育意义的典故,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与文质兼美的文字相碰撞,对文本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如本人在教《童趣》时是这样设计的,直接用课题导入语:你看到这个题目,产生了什么样的联想呢?学生一般都能够回答到童年的趣事等等,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童年趣事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回忆,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有趣事,再用提问的方式导入:作者在文中会给我们讲些什么有趣的事呢?

这个导入设计是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用问题来激趣,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用形象直观的音图欣赏方法来感染和酝酿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将这份情、这番感受伸向文本。

二、自主阅读,感悟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应有一个自主解读文本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本不是一个空壳,也不是一个标志符号,它是一个活物,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血肉。但那不是停留在文本的表层就可以看到的,而是要读者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独到的眼光去挖掘文本的深层内蕴。能选入中小学的课文都是具有良好教育意义,且语言质朴优美。记得有人说过: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初中生正是处于可塑造的年龄,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相对少,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大多数的文本与读者是不同一个时代的,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时空感”,对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一知半解。作为对话环境的创设者,教师要以真诚、平等、民主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调集各种相关的知识、体验来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让学生徜徉于文本的海洋中。第一,联系生活实践,创设时空交汇场。面对文本,教师可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体验文本的情感,在适当的时机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以往读过有关课文内容的生活经验来对课文进行理解,加深情感体验。第二,在读中品情,产生共鸣。教师可反复让学生朗读,在读中品味语言的精美,受到情的启迪,与文本相呼吸,与作者相交汇,为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感受和想象作好铺垫。

如在《童趣》教学中,笔者有一个环节是采用多种方式来开展诵读活动,如采用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朗读等方式,在读中体会童年故事的趣和文字的典雅。

三、发掘内蕴,探究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与文本对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表层理解上,而应在感悟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走进文本,敢于大胆想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在感悟文本后,对文本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把握,对文本也会有了质疑,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哈姆雷特’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一个读者都给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赋予了独特的情感色彩。”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深刻地理解其内涵及实践的流程,在课堂上应抓住契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新,在这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探究性活动,讨论要有主题且有实质性,不能脱离实际泛泛而谈,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交流,敢于把文本的体验表达出来,在小组中寻求共鸣和存异,对有异议的问题可跟组外的同学交流,在再一次达不到统一的基础上,可向教师“救援”。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应从文本的历史背景等方面让学生逐步寻求文章的内蕴,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所在。

如在《紫藤萝瀑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死谜,手足情”加以探讨,发掘文章的背景。探讨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与原因,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真正内涵。

四、丰富语感,积累文本

重积累,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透”和“问个不休”,有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引导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语言的积累来源于对文本的感悟,以往的阅读重理解,对课文的词语,段落抄抄写写,背背、默写等等,重积累的提出,也是教学观念的一大突破。

引导学生积累文本,可根具文本的类型来分,如是故事性强的,可引导学生开展故事复述小竞赛;情感强的,可开展诵读擂台比赛等。《紫藤萝瀑布》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形象优美的词语,而且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诵读,并在最后来个朗诵擂台赛,并指导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并养成积累优美词句的习惯。

综上所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文本感知、感悟、探究、积累中得到了升华,构建了新的自我,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声音,获得了思想启迪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中成功的“对话”,应立足于还学生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