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结合视频学习和校本实践,完成一篇个人研修成果!截止日期 : 2016-12-13

作业要求 :

   

请各位老师结合视频学习的内容和校本实践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体现以学为主的理念,撰写一篇“引导学生文本对话,让语文课堂教学灵动起来”的教学论文。

【案例】

文本细读,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我们要善于科学的利用网络研修这个平台,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让课堂走向生活,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激活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整合、激活教材,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枯燥无味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充满活力。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灵动起来呢?

一、巧用教学方法,研读文本

二、充分运用练笔,感悟文本

三、捕捉课文“疑“点,滋培语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训练要得法,应着力抓好以下几点:①明确重点。一堂课的训练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方方面面都得练。要确立训练重点,多形式地练,重锤敲打,适当兼顾文本。②找准切口。不管设计安排什么小练笔,都应考虑从什么地方切入。教学《小露珠》一课,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植物们也喜欢小露珠。我设计了一些质疑:小露珠给你带来了哪些快乐?还有谁也喜欢小露珠?为什么?③方法多变。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训练目标确立方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之所以注重阅读是因为语文课堂要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目对于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文本进行细读,不是只抓住前面所论述的特殊标点和重点的字词,而应鼓励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学生认为有新意的点,并能够分析出自己为什么喜欢所找的这个点,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注重对语文阅读材料结构的品读能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以学为主,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勤于实践,就能在教学这片土地上拥有一片崭新的天空,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绽放光彩。

作业要求: 

1.题目自拟,内容必须原创,字数要求1000字以上。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选题要强化课题研究的指向性与内驱力。 

3.论文必须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

4.为方便批改,研修作业请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1213日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1.                             

发布者 :戴玉玲

结合视频学习和校本实践,完成一篇个人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韩秀    所属单位:涟水县徐集中心小学    提交时间: 2016-12-07    浏览数( 0 )

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是要求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使学生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教师自身要积极参与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去,用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道德判断、审美情趣,对文本进行具有个性化的解读,用自己的慧眼找到文本中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

一、 研究方法与过程 

在这两年之中,我勤于学习,认真钻研,大胆实践,把握课堂这一教学的主阵地,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一个教师的解读能走多远,他学生的理解就能走多远。”

       、深入课堂,开展课题研究  

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还是要看平时的常态课。试想如果上出来的课是经过无数次试讲,无数次修改教案之后的课,那有效从何谈起?

教学反思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反思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在不断的反思和积累中,聚沙成塔,我们会发现有效对话的真谛。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提出实验的假设,即在教学中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心智水平和个性差异,提高学生的素养,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教学﹑学生﹑教师的和谐发展。依据实验假设,进行理论验证,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入手找理论依据,规划实验设计,形成一套既有理论依据又符合教育规律的操作模式。精心建构了全新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设计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文本情绪化的气氛,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进入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可见教师导语也是创设良好对话氛围的一个好方法,对学生有着直接的,不可替代的影响。

四、启发性问题,引领学生走向文本。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根基。教师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我校赵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妈妈,不要送伞来》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设问:“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放学正赶上下雨,你最期待什么?(妈妈给我送雨伞来。)”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继而确定本文朗读基调:“‘我’为什么不愿妈妈送伞来?如果此时妈妈就在你的眼前,你将怎样和妈妈说话?” 从而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