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关于高效课堂研究截止日期 : 2016-12-14

作业要求 :

关于高效课堂研究

1.主题:

本次校本研修成果的主题是高效课堂研究,与主题研修活动(二)要求一致。

2.要求:

1)成果形式为教学论文、活动方案、教学设计等。

2)成果应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际,重在探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3)所提交的校本研修成果与主题研修活动(二)作业合二为一,请分别发送。字数不少于500字。

4)请于20161214日前完成。


                                                                                                                2016年127


发布者 :薛中红

关于高效课堂研究

提交者:学员徐猛    所属单位:涟水县高沟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07    浏览数( 0 )

 

以学定教 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都要求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要求教师站在学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以及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开展有效教学。意味着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预习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决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

以学路定教路和以学法定教法

这种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的规律性顺序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在课堂的不同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做法和要求。

1复习和呈现阶段——营造语境、以旧引新。通过值日生报告、自由谈话、角色表演或歌曲游戏等创设英语环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同时通过复习旧的语言导出新课内容。根据复习反馈上来的情况告诉学生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十分关注全体学生的反映,进行必要的重复、强调和提问,确保全体学生的精力集中和理解新呈现的内容。

 2操练阶段—— 学生理解了一些语言现象和规则后,必须要有适当的练习来巩固。这个巩固加深体验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也是老师无法替代的。老师应在引入一个新的语言现象后马上指导学生操练以获得语言技能;同时,对重要的语言规则精讲解疑,点拨升华,以发展学生联想、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

3实践阶段——创设情境、设计话题。根据当堂课所接触的语言项目和语言功能,结合素质教育目标,设计相关的开放型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

综上所述,先学后教是指教学重心和顺序,教学重心要转向学生的学;需要强调的是“先和后”的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先学后教”和教师事前的指导并不矛盾。相反,教师要在课前指导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科学地布置预习作业,使得学生的预习不至于漫无边际没有针对性。

关注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探究时机和空间

 为了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以下教学现象:1、遇到问题绕道走,无视学生遇到思维障碍;2、有意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消灭在萌芽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步步就范等。这样,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活动就仅仅局限于理解性思维。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这种探究与交流活动的最佳时机正是学生学习的困惑之时,因为伴随这些困惑而来的就是对新知的渴望。比如,刚才所举之例,当学生提出许多有关圆周长的问题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及时有效地组织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或者假设猜测,或者动手操作,或者实验验证,或者相互交流,在各种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珍惜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坚持因材施教,隐性分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

学生的个性不同,必然带来数学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再发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正是数学课标中提出的一个新的基本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我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智能水平与学习态度的差异将学生隐性分层。为什么是“隐性分层”?因为这种分层不是明显地把学生化分层次,而是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是一种动态,模糊的分层。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偶尔会有创造性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与他们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问题。这些层次并不是明显地用标题标出,而是在一个问题里设计三个层次。这些问题并不指定哪一层次学生回答,而是要求三层学生共同思考,使他们在思考、回答中进行隐性互补合作学习。在选题时注意难易的坡度,由简到难,层层深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先请A层学生回答,再请B层学生补充,最后由C层学生完整回答。

在合作学习中,一般以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内尽量保证有一位后进生,两位中等生和一位优等生。高层学生当组长,是小组学习中的组织者,中低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高、中、低层学生在一起互相探讨、互相帮助、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共同进步。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时,每组可以推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意见,并可以由其他组员提出补充意见,充分体验小组合作的结果,给所有组员以同样的机会,强化小组意识。各组之间互相补充,通过交流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信息流通量加大,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尝试与粗浅的认识,可能有些想法、做法并不是很成熟。不过我坚信只要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时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做到“以学定教”,就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