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研修成果截止日期 : 2016-12-15

作业要求 : 

通过课程学习,请各位研修学员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教学实际,提交一篇校本研修成果。

要求;

1.撰写内容主要体现本次学习的感悟和心得,以及在培训中取得的收获;

2.字数不得少于5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抄袭,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研修成果请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程琦

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徐进    所属单位:涟水县涟西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08    浏览数( 0 ) 【推荐】

 

浅谈我们如何教文言文

                    ——校本研修成果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初中语文教材节选了许多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凝聚了无数古人情感的佳作名篇,脍炙人口,传诵不衰,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但是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由于时间的久远和语言形式的不同,文言文在教学中受到文字、读音、文意、句式、修辞、官名、典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费力讲解,这种教学形式学生也形成了只要翻译讲完、记完,文章背完就算学完了的认识,一篇篇经典文章完全失去了它的价值。

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那么到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要一字一句的翻译落实呢?我曾经尝试过不讲翻译,而是从内容入手让学生去学习,但是学完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存在问题,问学生需不需要讲翻译时,学生说需要。因此我认为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没有平时学习中对常用词、特殊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积累,没有对这些东西的熟练的、牢固的掌握和逐课积累,提高阅读水平和培养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的。但是传统的翻译形式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学校课改研究不断深入,现在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将翻译的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并提出要求,每个人都有任务,在进行完句子翻译后还要对重点字进行解释。小组展示的时候要求其他小组认真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对于这种形式还是非常喜欢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以前从来都不参与学习,游离在外的学生来说,不得不参与进来。不过孙老师也提出这种形式存在耗时长的问题。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1、文言文教学中还应重视朗读。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比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让学生比较这篇文章在语言形式上与以往学的有什么区别,学生马上发现了“也”的大量运用,于是我便让学生体会“也”的作用,选择一段让学生将“也”去掉读,再把“也”加上,学生一下就能感受到“也”舒缓语气的作用。朗读也能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 ,比如教《小石潭记》时,问学生能体会到作者是怎样的情感呢?有的学生读到描写潭中鱼的那段,觉得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欢快和愉悦,而很快就由学生反驳说读到后文“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创幽邃”又让人感受到 一种凄凉。这就是学生通过朗读时体会到的。

2、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美的熏陶和感染。比如初中语文读本入选了不少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三峡》《与朱元思书》其中描写山水的语句给人无限的美的享受,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体会自然之美好。一是反复的诵读,一是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想象力的方法之一是扩写,文言文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扩写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挖掘语句中作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和美。此外写对联也是一种很好的活动。

3、文言文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对作者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的体会和理解。语文课本中收入的文章都是经典名篇,虽然生活与不同的时代,人生经历也不经相同,但似乎这些经典名篇却几乎都是在被贬官之后所写,而每篇文章所传达出的情感与精神似乎并不相同,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情怀,《小石潭记》中柳宗元被贬官永州的凄凉孤寂,《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旷达乐观。他们身上中国文人那份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都是相同的。而这样的情怀和精神是值得每个后代儿女给予敬仰和尊敬的。所以在教学这些经典名篇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能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精神。如在教《醉翁亭记》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文章的主旨,有的学生说“乐”,还有的学生说“醉“,于是教师便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而醉?仅仅是喝醉了吗?学生马上看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者不仅仅是喝醉,而更多的是为欣赏山水的乐趣。那么除了山水之乐,作者还为什么而乐呢?这样引导到为人之乐而乐。为了促进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作者要号“醉翁”,并让学生猜猜作者的年纪,让学生从“号”感受作者在历经贬官之后其实内心也同样有忧伤抑郁,但他在任滁州太守时没有为个人的得失而悲喜,而是尽己所能为造福一方百姓,并能与民同乐,这样旷达的胸怀与范仲淹的精神其实是一致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真正实现让学生能感受到文言文的灵动和优美, 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