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要求截止日期 : 2016-12-14

作业要求 :

教学设计:请参训教师结合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情况及培训课程所学内容,提交一篇教学设计(教案)。 

要求: 

1.撰写内容条理清晰,知识准确、设计严谨; 

2.字数不得少于5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抄袭,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教学设计请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如果有与教学设计对应的课件,可以以附件形式提交。(本项为选择性提交项) 

6.如您有学科教学时的照片,可直接粘贴在文档里,一并提交; 

7.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王玉琳

教学设计要求

提交者:学员孙利    所属单位:涟水县安东学校小学部    提交时间: 2016-12-13    浏览数( 0 )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涟水县安东学校   孙利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的特点,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变得更加敏锐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春日》:

①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我们来回忆课外积累中的这首诗,【出示幻灯片2】

②师:请你朗读一下。(读得真好)

③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写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的源头这个道理。】师评价:你说的真清楚!

④师:这首诗不仅能带给我们自然美的享受,而且还能让我们深受启迪。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日》所描绘的情境。师引读——《春日》 朱熹     ——(读得真美!)

2.认识作者:

⑤师:这首诗的作者是——【生答: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

⑥师:一起来读诗人简介,进一步了解他——【出示幻灯片3】诗人简介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3.导入新课:

⑦师:今天孙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作品,跟老师写课题【板书:观书有感】,齐读课题。

4.释题:

⑧师:“观书”就是 (随机点名说),“观书有感”就是(随机点名说)。

【设计意图】由课外积累的诗句引入朱喜的诗句特点,从而引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探究说理诗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释题,了解诗句内容。

二、初读古诗

1.提出初读要求:

①师:朱熹先生对读书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对照插图,自由地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诗的节奏,最少要读三遍。开始!【出示幻灯片4】

2.检查初读情况

②师:【出示幻灯片5】老师开始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这三个生字谁来读?(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③师:【出示幻灯片6】谁愿意站起来读读这首诗?(指名读,相机评价,齐读)

④师:诗是有一定节奏的,这是一首七言诗,它的节奏是这样的,【出示幻灯片7】试着把节奏读出来。(指名读)

⑤师:诗还讲究押韵,我们看看这首诗的韵脚有:开、徊、来,因为有了韵脚,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孙老师都想读了。(师范读古诗)

⑥师: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诗的节奏美。【出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初读古诗,认识文中生字。

三、精读古诗

(一)品读一、二句

1.引导质疑

①师: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才有长进。同学们,这首诗读了许多遍,你有哪些疑问呢?(指名答)

②师:同学们当我们反复诵读,走进这首诗中,走进作者心中,我们就能解开这些学习难题。首先请看学习提示。【出示幻灯片8】

1)借助工具书,理解“鉴”“天光云影”“徘徊”“渠”“如许”“为”“源头活水”的意思;

(2)朗读诗句,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反复诵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③师:同学们,依据学习提示,先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吧!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

③师:好,我们一起来分享学习的收获【出示幻灯片9】师引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④师:“鉴”指的是(指名说),“一鉴开”就是(指名说)

⑤师:“徘徊”的意思是(指名说)

⑥师:诗中什么在“徘徊”?看看这幅图【出示幻灯片10】(指名说),这句诗是说:(引导学生说诗意),感受到了什么?由此你想到了哪些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句或者词语呢?

⑦师:是啊,两句诗描写了池塘的清澈,给人以美的享受,让我们美美的读出来(男生、女生、齐读)

(二)品读三四句

1.引入诗句

①师:站在这样的方塘边,我们的心情也宁静开阔了,而诗人不仅仅陶醉在这样的情景中,还产生了疑问:【出示幻灯片11】(生齐读)

2.释词

②师:“渠”在这里指:(生答),“源头活水”呢?【出示幻灯片12】

3.明理

③师:方塘的水之所以如此清澈,是因为有(生齐说),正因为有(生齐说),所以方塘的水才如此清澈。

4.小结

④师:同学们,这就是一个智者,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⑤师: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的不断流进,才如此清澈,怎能不让人喜欢呢?我们一起来读,【出示幻灯片13】抒发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1.谈话:

①师:方塘虽小,却因为清澈见底而讨人喜欢,诗人还能从中发现池水清澈的原因,你觉得诗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吗?(生答:是)

②师:老师却有一点怀疑,这首诗中他有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文不对题。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大家同意吗?(生答:不同意)

③师:跟同桌说说你的观点(学生自由讨论),谁来说说你的理由?

【依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人    不断读书   聪明】

2.小结:

④师:作者把读书的道理巧妙的藏在写景诗中,不愧是位杰出的理学家,而这样的诗就叫做说理诗。

3.拓展:

⑤师: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出示幻灯片14】(师读上一句,学生读下一句)

四、背诵古诗,总结全课。

1.谈话:

①师:朱熹先生的诗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牢牢地记住这首诗【出示幻灯片13】让它启迪我们一辈子。师领背【出示幻灯片15】

2.总结:

②师: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来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记住朱熹的话【出示幻灯片16】生齐读

五、作业布置。

1.课后,请同学们【出示幻灯片17】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与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说理诗)

方塘              

源头活水         不断读书

清澈              聪明

 

老师评语

教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设计

热门教学设计

热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