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 :新增教学设计一次截止日期 : 2016-12-15

作业要求 :请抓紧完成!

发布者 :薛和平

新增教学设计一次

提交者:学员张木连    所属单位: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15    浏览数( 0 )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中的常见表达技巧。



2、规范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



3积累一些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古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



一、比喻



1、阅读贺铸词,指出划线处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珠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答:



2、阅读孟郊的诗,回答问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了什么手法,试作分析。



答: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阅读白居易诗,回答问题。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木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问:这首诗通篇运用什么手法来写春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三、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分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分析]





四、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分析]







四、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双调]  蟾宫曲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分析]





六、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分析]





七、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分析]







八、对比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分析]







九、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课堂巩固练习:



练习1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问题: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赏析:











练习2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同“靛”)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问题:从意境、修辞、音韵几个角度,分析概括这首散曲的艺术特色。



答案:









课后作业:(见“收获季节”第232234考点训练)



教学后记:





老师评语

教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设计

热门教学设计

热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