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要要求截止日期 : 2016-12-12

作业要求 :

请参训教师结合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情况及培训课程所学内容,提交一篇教学设计(教案)。

要求:

1.撰写内容条理清晰,知识准确、设计严谨;

2.字数不得少于5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抄袭,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教学设计请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如果有与教学设计对应的课件,可以以附件形式提交。(本项为选择性提交项)

6.如您有学科教学时的照片,可直接粘贴在文档里,一并提交;

7.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鲁国富

教学设计要要求

提交者:学员梁婧    所属单位:江苏省涟水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02    浏览数( 2 )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课时 自然带和水平地域分异

【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教学目标】

1.理解自然带的含义,掌握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制导学案、空白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交流展示〗

 “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情境导入·提出目标〗

用景观图片引入。教师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或者,教师提问学生旅游经历,将不同学生到过的不同地区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对比)

〖导学方案·随堂训练〗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然后说明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相同的区域,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

由以下概括得出自然带的定义:

自然带的定义有三部分组成:

a: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自然带的形成因素

b:组成要素为气候、植被、土壤

c:成带状分布是自然带的分布特点

总结: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因此自然带的名称用植物带的名称命名

承转: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活动:

1、引导学生读图3-1-2,观察后说出亚洲东部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或者引导学生从热带、亚热带等热量带对应的植被类型中得到启示。

2、对照下图表引导学生对比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可以发现大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气候的不同是形成各个不同自然带的基础。当然还可以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自然带的分布和气候类型的分布并不完全吻合?

承转:从表可看出地理环境要素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体现了气候、植被、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在空间上的规律性,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分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二、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a定义: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现象。

b形成原因:以热量为基础,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c举例:读图3-1-2中,由赤道到两极过渡,自然带的更替大致为:

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d表现最明显的地区:低纬地区(展示热带雨林景观)和高纬地区(展示苔原景观),并能说出这种分异明显的原因

e试让学生说出七大洲中,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表现最明显的是哪个大洲?并试着说明原因。(然后展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原因。)

f阅读知识窗,了解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自然带分布的规律性。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a定义: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b形成原因:以水分为基础。

c举例:我国北方地区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过渡依次为:

森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d表现最明显的地区

中纬地区(展示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和(展示温带荒漠景观),试让学生说出表现明显的原因。

总结:展示中国政区图回答:从海南岛到哈尔滨属哪种地域分异?从上海到乌鲁木齐属哪种地域分异?并说出原因。

〖随堂训练〗见学案。

〖课后作业·布置预习〗

本课时“课后作业”相关题目。

预习下一课时的“课前自主”部分。

【板书设计】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二、水平地域分异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规律:与纬线平行,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2)成因:热量

(3)分布:低纬和北半球高纬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1)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成因:水分

(3)分布:中纬度

【教学反思】

教材上的“自然带分布图”太复杂,不利于观察和寻找规律,最好用简化的示意图。还要对两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列表比较。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课时  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教材分析】

见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结合实例理解非地带性现象。

【重点难点】

重点:垂直地域分异。

难点:非地带性现象。

【学情分析】

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这些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学案导学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课前自主”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交流展示〗

 “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情境导入·提出目标〗

有的同学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

[生]略

[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 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导学方案·随堂训练〗

一、垂直地域分异

P61第一自然段,总结:

a定义:在山区地区,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组合。地表景观随高度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b形成原因: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

c表现明显的地区:纬度越低,山体越高的地区自然带越明显。

d活动: 以珠穆朗玛峰垂直带的分析使学生加深对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的理解。

利用投影胶片或景观图分析图3-1-10

分析: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所处纬度带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依图分析)

拓展: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过渡:以上我们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

二、非地带性现象

讲解:例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还记得,什么叫绿洲呢?(学生回答)对!在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这样的地方就叫绿洲。绿洲可以出现在温带沙漠中(如我国新疆),也可以出现在热带、亚热带沙漠中,所以它是一种没有一定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

再比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太平洋沿岸),有一条狭长的(热带)荒漠带,而缺少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还主要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地区(引导学生读图3-1-2分析)。这主要是受大的地形起伏的影响。因为南美洲西部是一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受其影响,两边的气候状况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分布规律不同的自然带,这也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总结全课:列表说明如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由于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形成了地理环境上的地域差异

自然带: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

地理环境地理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分异的规律

影响因素

分布地区

水平地域分异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地表景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太阳辐射在地表不均

低纬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地区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自然景观由沿海向内陆的有规律的更替

海陆分布使水分递减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

自然带随高度变化有规律更替

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纬度

海拔较高的山

非地带性现象

成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影响

现象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

活动建议:

1、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乞力马扎罗山从山顶到山底的自然带的名称和非洲大陆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变化的异同。并让学生试着说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丰富多彩的原因

2、启发学生思考地域分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主应用。出示“中国农牧区分布图”让学生总结。

〖随堂训练〗见学案。

〖课后作业·布置预习〗

本课时“课后作业”相关题目。

预习下一课时的“课前自主”部分。

【板书设计】

一、垂直地域分异

1.规律:随海拔更替。

2.成因:水热组合

3.分布:  

二、非地带性现象

1.表现:与地带性分异规律不相吻合

2.成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3.分布:零散

【教学反思】

学生对雪线、林线、非地带性现象等知识掌握不好,今后要通过更多的案例和试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老师评语

教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设计

热门教学设计

热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