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 :美术第一次作业截止日期 : 2016-12-13

作业要求 :

请各位参训的美术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及培训课程所学内容,提交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 ,题目:《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要求:

    1.撰写的教学设计目标要明确,条理要清晰,环节要合理,知识要准确,设计要严谨。

    2.字数不得少于5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或抄袭,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教学设计请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

    5.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作者 :钟玉飞

美术第一次作业

2016-12-04提交者:学员王静浏览(1 )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三、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

《游春图》:隋代,展子虔(约550604)。

《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许多士人纵情游乐于山水中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游春图》中的人物和山水已经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具有 “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高山仰止      

示例作品:《溪山行旅图》

1. 基本信息:北宋,范宽(?~约1032),绢本,206.3厘米×103.3厘米。

2. 画面内容:表现了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画面像一堵墙挡住了我们的视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森严的悬崖峭壁,这些高耸、坚实的峭壁迎面兀立,令人望而却步。

3. 表现技法:笔法遒劲,多用侧峰。山石的勾勒用了短条子皴、钉头皴、刮铁皴等多种皴法,用笔粗重,如钢筋铁骨,果断有力。

4. 绘画特色:落笔老硬,与山传神,把北方山水的雄伟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徐悲鸿评论此画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

5. 教法建议:可出示北方山水实景图片,让学生观察自然山石之异同,与绘画作品做对比赏析。

水色空濛      

示例作品1:《云山墨戏图》

1. 基本信息:南宋,米友仁(10861165),纸本,墨笔,21.4厘米×195.8厘米。

2. 画面内容:此画表现的是沿江景色。近处岸边一条细径曲曲弯弯,间有板桥相连,远处峰峦起伏,云烟密布,溪流缓缓,林木森郁,屋舍隐现。

3. 绘画技法:采用“米家山水”的画法。先用淡墨染就,再用大小各异的横向墨点反复在山头、山脊等部位点染。

4. 绘画特色:用“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达到写意、墨戏的极致,世称“米点”。

5. 教法建议:南北分二宗,风格各不同。可结合北宗山水画代表作,让学生揣摩和体会南北二宗的绘画特色。

示例作品2:《临流赋琴图》

1. 基本信息:南宋,夏圭(约11861230),纸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 画面内容: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士人扶琴吟诵的情景。

3. 绘画特色:构图常取半边,景物大都聚集于一侧,其他大面积空白,人称“夏半边”。

示例作品3:《山径春行》

1. 基本信息:南宋,马远(约11401225),绢本设色,27.4厘米×4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 画面内容:表现古人踏青赏花的悠闲一幕。画中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琴童漫步于山径。溪旁柳树正抽新芽,黄莺在枝梢间鸣唱。人物面向空白之处,引人遐想。与“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的题诗相互映衬。

3. 绘画特色:马远在构图上大胆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角”。

4. 教法建议:可将马远和夏圭的作品对比赏析。理解“马一角”“夏半边”的边角构图形式。

■寄情山水

示例作品1:《容膝斋图》

1. 基本信息:元代,倪瓒(13011374),纸本水墨,35.5 厘米×74.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 画面内容:此幅是倪瓒晚年的精品,为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下方土坡上杂树五棵,二棵点叶,二棵垂叶,一棵为枯槎无叶,树后是平坡茅亭;中间空白,茫茫湖水;上方画远山数叠。

3. 绘画技法:以平远画法表现山水,用轻重干湿不同的侧峰微妙地画出山石的顶面与侧面,以表现其立体感。

4. 教法建议:中国画透视三法——平远、高远、深远。可出示另两种透视法代表画作,帮助学生理解。

示例作品2:《富春山居图》(局部)

1. 基本信息:元代,黄公望(12691354),纸本,33 厘米×636.9厘米。

2. 画面内容:此卷为画卷前段《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此卷表现了林木深秀、峰峦起伏、江流沃土、云烟袅袅的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的初秋景色。

3. 绘画技法: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极富有空间感。以其首创的“浅绛法”赋彩,既集先贤之长,更有个性创造。

4. 绘画特色: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有步步观景之效。整幅画面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5. 教法建议:元代山水画的创作更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创造理想的意境。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元代画家倪瓒和黄公望都生活在江南,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给了他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笔下的山水画往往描绘江南的秀丽景色,追求笔墨意境,是典型的文人写意画。介绍此画时可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沧海桑田

示例作品1:《清凉环翠图》

1. 本信息:清代,龚贤(16181689),纸本水墨,30.2 厘米×144.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 画面内容:此图描绘的是南京清凉山一带的风光。

3. 绘画技法: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画面湿润厚重。

4. 绘画特色:独创“积墨”画法,墨色浓重苍润,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

5. 教法建议:画家在描绘自然山水的同时,也为我们记录下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通过南京此时此景图片的观察对比,感受画家记录的山水变迁。

示例作品2:《淮扬洁秋图》

1. 基本信息:清代,石涛(1641~约1719,纸本,89.3厘米×57.1厘米。

2. 画面内容:描绘了古扬州变幻莫测的风貌。全景布局十分别致,江流弯弯,一波三折,坡岸呈“之”字状萦回蜿蜒,近景中垂柳枝叶纷披,水面芦苇柔韧挺秀。画面给人雅致明洁、渺远清旷之感。

3. 绘画特色:构思布局和笔墨技法独特。其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对后世有极大影响。

江山多娇

示例作品1 《万山红遍》

1. 基本信息:现代,李可染(19071989),纸本,84厘米×131厘米。

2. 画面内容:“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幽燕大地生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

3. 绘画特色:画家一反平时常用的淡墨画法,使用了大量名贵的上等朱砂,集中突出“红色”。整幅画面色彩强烈醒目,又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调子的对比,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

4. 教法建议:《万山红遍》是李可染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行的创作。赏析此作品重在理解画家通过画作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无限的深情。

示例作品2:《江山如此多娇》

1. 基本信息:现代,傅抱石(19041965)、关山月(19122000)合作,纸本。

2. 画面内容:傅抱石、关山月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所创作,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3. 绘画特色:为了表现中华大地的辽阔,画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手法,采用全景图式,把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使人们更深一层地体会到祖国江山的秀美。

4. 教法建议:“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赏析时侧重山水画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

一、导入与揭题

1. 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

2. 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较

1. 南北二宗,风格不同。

2. “一角”“半边”“米氏云山”。

3. 笔墨情趣,诗情画意。

4. 画山画水,记录变迁。

5. 山水寄情,山水表心。

三、思考与探究

山水画如何表现意境?

四、讨论与交流

1. 你在作品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2. 你能通过作品“读出”怎样的意境?

五、归纳与总结

六、评述与拓展

1. 说一说你喜爱的山水画作,写一篇小评论。

2. 结合外国风景画作品,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异同。

老师评语

教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设计

热门教学设计

热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