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 :研修教学设计(一)截止日期 : 2016-12-13

作业要求 : 

作业

    请各位参训的老师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况及培训课程所学内容,提交一篇教学设计(教案)。

作业要求:

1、撰写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双基,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2、设计的内容必须原创,如果出现雷同或抄袭,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教学设计请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如果有与教学设计对应的课件,可以以附件形式提交。(本项为选择性提交项)

6.如您有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时的照片,可直接粘贴在文档里,一并提交;

7.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戴玉玲

研修教学设计(一)

提交者:学员薛汝辉    所属单位:涟水县东胡集镇小埝小学    提交时间: 2016-12-04    浏览数( 6 )

黄山奇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法: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迁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引入情境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黄山奇松,我们知道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四绝分别指什么?(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是(情有独钟)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板书:黄山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告诉大家,要看奇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就让我们登上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吧!

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自由读第2小节

2、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个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学生讨论)

(小黑板)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板书:迎客松)

感受黄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瞧,(让学生看书上的图)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学生交流:

一奇在模样

 姿态优美 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读好这个词

 郁郁苍苍 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8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 女生齐读)

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一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小黑板)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学生再读相关内容,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同学们,迎客松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萦,流连忘返。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也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伴随着改革开放,它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补充故事

邓小平逝世,黄山松为他送行。邓小平逝世时,央视精选画面为邓小平送行,迎客松能担此重任,可见其地位高,意义之大。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

(出示书上图片)仔细看图,陪客松“奇”在哪里。交流: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板书:陪客松)

5、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送客松奇在哪里?

(小黑板出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送客松姿态独特,……

a、这里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盆景”大家都见过吧,谁能把自己对盆景的了解说一说?(人工加工的植物)这里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的盆景”似乎有些矛盾?(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也能像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雅。)奇不奇?

b、谁能把这种奇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板书:比作……,好像……)

6、师小结: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果然是那样的神奇,让我们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再一次去体会这三大名松的神奇、秀美。配乐读第二小节。

4、小结:同学观察认真,讲得到位,听得仔细,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三段。

、总结全文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奇而奇得绝,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难怪徐霞客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同学们,把今天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爸爸妈妈,也让他们分享一下。说不定,听了你介绍,他们暑假带你黄山游玩呢。

四、布置作业

大家的想象一定很丰富,回家后找一找黄山上还有哪些奇松,请你选择喜欢的一种松树写下来,写出它姿态的“奇特”。别忘了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让你的介绍更生动。    

五、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老师评语

教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设计

热门教学设计

热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