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 :结合高中音体美教学自选课题写一篇教学设计截止日期 : 2016-12-10

作业要求 :请各位老师结合本学科教学自选课题写一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含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馈及教学反思等。要求各位老师于12月10号前提交,以便批阅!

发布者 :宋大权

结合高中音体美教学自选课题写一篇教学设计

提交者:学员徐磊    所属单位:涟水县第四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02    浏览数( 0 )

 

辉煌的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对丝绸、陶瓷、青铜、玉器等工艺品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在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对丰富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内容结构
   
本课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突出成就、发展概况等加以介绍,以便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全面的认识。然后分别论述了四个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种——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
   
丝绸一节,在简要叙述了中国丝绸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类别后,以唐代《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卷草凤纹锦》为例,分析了中国丝绸的装饰艺术特点。
   
青铜器一节,通过对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虢季子白盘》、春秋时代的《莲鹤方壶》、汉代的《长信宫灯》这几件重要青铜艺术作品的分析,体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及不同的时代特征。
   
陶瓷一节,分别介绍了原始彩陶和宋元等朝代的瓷器,以彩陶《人面鱼纹盆》、《漩涡纹尖底瓶》、《白瓷孩儿枕》、《青花八吉祥纹扁瓶》为例,说明中国古代陶瓷的突出成就、深远影响,同时反映其艺术特色和多姿多彩的面貌。
   
玉器一节,首先概述了中国古代玉器所具有的丰厚文化内涵,然后分析了商代《玉凤》和清代《白玉雕桐荫仕女》的艺术特征。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各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的难点: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 作品分析
  云纹漆耳杯套盒  (通高12.2厘米,口长19.6厘米,宽16.5厘,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西汉
   
斫木胎。盒呈椭圆形,两端有耳,系两个大耳杯扣合而成。内装七个小耳杯,小耳杯也为椭圆形,其中六件相叠侧置,一件反扣。这套耳杯盒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大小套扣、聚散为整,充分利用空间,使用方便,便于保存,体现了汉代人卓越的设计才能。
  盒及小耳杯内壁皆髹朱漆,外髹黑漆,并绘以云气纹及几何图案,线条纤细圆转,红、黑二色相映,显得分外精致华美。此器为酒器,是墓主人长沙国丞相利苍家专门定做的。
   
漆器是中国古老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先民已开始造漆器。漆器是以木、竹、皮等材料为胎,表面涂饰天然漆树的汁液制成。漆器色泽以红、黑二色为多,常采用绘画、雕刻、镶嵌等多种手法装饰,典雅华贵。 
   
舞马衔杯纹银壶  (18.5厘米,口径2.2厘米,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
   
造型仿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皮囊。腹部两面有模压冲出的舞马一匹,马口衔杯。它表现了盛唐时期宫廷舞马祝寿的情景。唐玄宗时曾驯养一批能闻乐起舞的骏马,每逢皇帝生日大宴百官时,舞马助兴。曲终,舞马跪拜献寿,皇帝赐酒,舞马衔杯自饮。此壶装饰生动地再现了这一精彩情节。壶表面鎏金,造型、装饰、工艺均体现了盛唐金银器的时代特征。
      
花鸟纹锦  (24.5厘米、宽36.5厘米,1968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三八一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斜纹。红色地,粉红、果绿、棕、海蓝色花。图案中央为一只饱满的大团花,四周繁花朵朵,百鸟争鸣,蜂蝶飞舞,祥云缭绕,春意盎然。构图虽严整有序,但望去却更像一幅写实的图画。
   
此锦出土于有781年历史的墓葬中,锦纹以牡丹花为主,当此之时,唐人玩赏牡丹正如醉如痴。应注意的还有写实花鸟图案的成熟完善,在这个时期,花鸟结合,以花为主的写实图案成为中国装饰的主流,此后花卉纹的地位不断上升,直到明清。
   
唐代织物有法定的规格,一般丝绸以长四丈、宽一尺八寸为一匹,由于锦的档次颇高,故其量词每不用匹,而称张、端、段等,长度比一般织物短,有时还会宽许多,而图示的这幅是今见唐锦最宽大的,并且,它完整如新,又是今见唐锦中保存最好的。保存完好与它长年封存在法隆寺的梦殿中有关。法隆寺是7世纪初由圣德太子创建的,而其梦殿则始终紧闭大门,1879年方始开启。传说这幅锦曾是圣德太子的“御锦旗”,如今为日本奉为“国宝”。
  卷草凤纹锦(局部) (圆形卷草直径约19厘米,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唐
  斜纹。紫地,白、黄、绿、红、紫色花。主纹为卷草内的行凤,其形体虽不硕大强壮,但神情昂扬激奋,姿态极矫健,体现了唐代凤鸟形态特征。唐人称灵禽异兽纹的织锦为瑞锦,这件凤纹锦即为瑞锦。图示的锦纹与联珠纹锦相近,但联珠圈已为卷草取代,这是因为它的时代略晚,同时,这也反映了花卉纹地位的上升。
    
虢季子白盘 (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口宽82.7厘米,传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
   
长方形,直口,圆角,深腹下敛,平底,四曲尺形足。四壁各有两个兽首衔环耳。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环带纹。此盘形制巨大,造型端庄雄浑,方圆结合,与纹饰结构一致,十分和谐。通体的八个兽首衔环耳铸造精致,增强了造型的凝重感。
   
盘内底有铭文8111字,记载虢季子白受王命征伐猃狁(即匈奴),获胜得厚赏,因作此盘以为纪念。铭文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可与《诗经》相印证,也是杰出的西周金文书法作品。
   
此盘为已发现最大的青铜盘,其用途不同于一般盛水用盘,作盛水、盛冰、沐浴之用。
   
饕餮纹单柱爵,(1965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 商
   
爵为商代青铜器中常见的饮酒具,多为圆筒状身,三高足,腹部一边有柄,口一端有流,另一端有尖尾,流上往往立双柱。此爵造型较为特别,两柱合为一柱,高高耸立,气势夺人。爵腹部浮雕装饰商代青铜器流行的饕餮纹。
   
人头像 (1983年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商
   
司母戊方鼎  (通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千克,1939年河南省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
   
长方形腹,直口,宽沿,双立耳,平底有四柱状足,造型厚重雄浑、气势恢宏。耳的外廓饰双虎噬人头纹,腹部的周边饰兽面纹,四面的中心空白无饰,衬托出凸起的边饰。鼎腹四角各饰一道扉棱,与腹部上、下边饰中间的短扉棱相呼应,严整而富于变化。足的上部皆饰一兽面纹,下接三道弦纹,与腹部装饰衔接,过渡自然。通体纹饰布局严谨,制作精美,使器体更加庄重、威严。
   
鼎腹内有铬文“司母戊”(或释为“后母戊”)三字。据专家考证,此鼎可能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是商代王权统治的象征,为国之重器。
   
此鼎形制巨大,铸造工艺复杂。采用陶范法,先用黏土塑成泥模,后翻制成陶范,再于陶范内浇铸铜液,制作成器。鼎身和四足用多块陶范一次浇铸而成,双耳为单独铸造,再与鼎身合铸为一体。双耳、四足皆中空。器体重达875千克,反映了商代青铜铸造技艺的高度水平。它是我国已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在世界古代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高48厘米,长52厘米,重12千克。2003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 西周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这件作品造型别致,构思奇妙。器身为扁平圆形,长方形口,口上为凤鸟形盖,凤首高昂,双翼振展,器身与盖以虎形链及双环相连。管状流,前部饰龙头。兽首形扳、四兽足。腹两侧各有一个由三圈纹饰构成的圆形图案,由外而内分别为变体龙纹、重环纹、蟠龙纹。器盖内壁铸铭文3行29字:“速来朕皇高且单/公圣考尊/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莲鹤方壶 (通高126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城关李家楼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春秋
   
壶体长方形,直口微侈,长颈,深腹,下腹鼓凸,圈足外撇。造型主体为春秋时期常见的方壶式样,其令人瞩目之处是奇特的造型附件和装饰。双耳为圆雕式伏龙,双角高耸,回首卷尾,龙体起伏,鳞纹镂孔。腹部四角以伏兽取代扉棱,四兽回首曲体,肩生双翼。圈足底部有两条回首咋舌的长尾小兽,承托器体。壶身群兽缠绕,参差嶙峋。
   
最富有特色的是壶盖的设计,方盖顶一周镂空双层莲瓣,外张如同盛开的莲花,中心有可取下的长方形盖顶,上铸一振翅欲飞的立鹤,形象写实,姿态矫健而豪迈。
   
器表饰以浮雕式纹样,工细繁密,盖沿饰窃曲纹,壶身满饰蟠螭纹,圈足四边各饰一组相对的伏兽纹。蟠螭纹为春秋时青铜器上流行的纹饰,由数条无角的小龙(即螭)蟠曲纠结而成,细密严谨,富于韵律感。
   
此壶造型、装饰皆体现出新的时代风尚,雄伟瑰丽,具有舒展向上的气势,格调清新活泼,与充满神秘威严气氛的商、西周青铜器形成鲜明对照。
   
长信宫灯  (48厘米,重15.85千克,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窦绾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西汉
   
器形为一宫女跪坐执灯状。宫女身着宽袖、交领深衣,面部饱满,眉目清秀,左手托灯座,右手高举提灯罩,体态优美,神情端庄,不失为人物雕塑艺术的精品。其手中灯体为圆形,灯盘有短柄,上置两块瓦状罩板,顶部灯盖与宫女右手袍袖合为一体、衔接自然。整个造型立意新奇,制作精美。通体鎏金,更显富丽华贵。
   
此灯的结构十分精巧合理。器体由九个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宫女体中空,其头部、右臂和灯座、灯盘、灯罩等均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以调节光照方向和光束的大小,并以手袖作为吸烟道,使灯火的烟烬通过右臂进入体内,灯座可盛水,能将吸入体内的烟炱溶于水中,起到防止空气污染的作用。
   
灯上刻有铭文964字,其中有“长信”(汉宫殿名)字样,故称之为长信宫灯。墓主窦绾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细泥红陶,造型为卷沿折腹圆底式,外壁用黑彩绘单体鱼纹,三鱼首尾相随,构成二方连续纹样。鱼张口、露齿、鼓目、扬鳍。鱼体局部基本形皆为直边三角,点、线、面结合,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人面纹在半坡型彩陶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发现十余例,皆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人鱼合体是其主要特征,极富想像力。关于人面纹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的把它看作是原始图腾崇拜的产物,有“寓人于鱼”之意;有的认为它表现了先民渔猎巫术仪式;还有人认为它有祈祷“生殖繁盛”的意义等,它给今人留下难解之谜。我们从这件制作精细、纹饰奇幻的彩陶盆中,可以看到原始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用简单,质朴的形象,巧妙地传达出人、鱼之间的密切联系。
   
(彩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34.5厘米,口径17厘米,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器体为短颈、侈口、硕腹、平底,腹部有双耳。颈部饰粗锯齿纹,腹部用红、黑两彩相间描绘带有细锯齿的菱格纹,在菱格中心填入米字纹。粗壮的菱格纹与细密的锯齿相间描绘产生对比,变化微妙。口沿内饰垂弧形细锯齿纹,腹部边饰为粗弦纹、波浪纹。此瓮布局严谨、描绘细致,具有多重视觉效果,无论正视、俯视都形成完整的图案:正视为二方连续,俯视则是圆形适合纹样。口沿装饰呈六瓣花蕊,九个菱格纹组成九瓣花纹。半山型彩陶的许多装饰都具有这个特点。
   
漩涡纹尖底瓶 (彩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55厘米,口径7厘米,1971年甘肃省陇西县吕家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尖底瓶是原始人的汲水器,器型为小口、深腹、尖底,瓶腹中部有双耳,便于系绳。设计合理,有较强的使用功能,用它汲水方便省力,尖底可以减少水的阻力,也便于插进土中放置,适合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它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器物。仰韶文化尖底瓶多素面,或拍印绳纹,未见彩绘装饰,马家窑文化尖底瓶则别具一格。
   
此瓶为敞口、直颈、丰肩式,外壁除尖底部位外,满饰黑彩漩涡纹,圆点、弧线穿插回旋。颈部和下腹部的平行弦与主纹衔接,上下呼应。流转的线条与黑白相间、大小变幻的圆点完美地结合于一体。这种漩涡纹是马家窑彩陶的杰出创造,有学者认为它表现了奔腾的黄河流水,湍急的黄河水形成一个个漩涡是原始陶工创作的源泉。
   
青釉凤首壶 (通高41.2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0厘米,传河南省汲县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
   
胎色灰白。胎体厚重,釉色青绿,釉内开片。壶口和壶盖合成一凤头,螭柄,头衔口沿,前肢抚壶肩,后肢抓底座。装饰繁满,以堆贴方法为主,辅以刻划,做出联珠、莲瓣、卷叶、力士、宝相花等多种花纹,纹饰组成装饰带,层层环绕器身。造型、装饰明显受西方艺术影响,奇崛挺拔,是初唐北方青瓷的代表作。白瓷孩儿枕 (18.3厘米,长30厘米,宽1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
   
造型为一俯卧的儿童,双臂抱拢,枕于头下,侧首上仰,双足拱起。此枕以儿童俯卧形成的弯曲下凹的背部为枕面,构思巧妙,既可作实用品,又是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
   
儿童形象刻画细腻传神,脸部饱满,宽额大耳,眉毛高挑,双目圆睁,鼻子小巧挺直,小嘴鼓凸,把稚气未脱的童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惹人爱怜。在头顶两侧各扎一髻,为我国古代儿童常见的“勃角儿”发式。儿童左手垫头,右手拿绣球,上缀丝绦蝴蝶结。身穿长袍,外罩背心,下穿肥裤,足着软靴。衣纹处理简洁流畅、疏密得体,很好表现出衣物的质感,绣球及袍服上的花纹清晰可见。
   
枕座为椭圆形,有一周浮雕纹饰,为“开光”布局,两头开光为椭圆形,中间两面为菱花形。四组开光内皆饰卷草纹,外饰云头纹,两者不处在同一平面上,前者低于后者,纹饰层次分明,雕刻细密,富于装饰性。
   
此枕通体施釉,质地乳白,釉面均匀,益发显示出造型的清纯可爱。这种孩儿枕传世仅此一件,为稀世瑰宝。
      
五彩是我国明清时期主要的彩绘瓷品种之一,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纹饰,再经第二次烧成,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此盘除运用常见的彩料描绘外,还饰以金彩,更显华贵。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6.6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造型端庄,胎体极轻薄。碗外壁绘湖石牡丹,花朵盛开,红、白、黄、紫,各色兼备。雄雉鸡立于湖石上,延颈回首,顾盼多情,长尾上扬,彩羽灿然;雌雉鸡从花丛中探出头来。画面描绘精细,色彩明艳。碗外壁还题有五言诗两句:“嫩蕊苞金粉,重葩结绣云。”诗的右上角有“佳丽”,下有“金成”、“旭映”三方胭脂彩印章。底有“雍正年制”楷书款。此碗为雍正珐琅彩瓷的代表作品。
   
珐琅彩是清代康熙时创烧的彩绘瓷品种,在烧成的瓷胎上用珐琅彩料绘画纹样,再经第二次烧成。珐琅彩瓷器胎来自景德镇官窑,运至京城,在宫廷内绘画纹饰、烧制完成,专供皇家使用,选料讲究,不惜工本。雍正珐琅彩较之康熙时更为精致,大多在洁白的瓷器上彩绘。装饰题材大为丰富,花鸟、山水、竹石等皆有描绘,画面上配以题诗及印章,诗、书、画、印相结合,具有鲜明的绘画艺术特色。此碗纹饰与传统工笔重彩花鸟画的风格一致。
      
  双螭谷纹璧 (25.9厘米,外径13.4厘米,内径4.2厘米,厚0.6厘米,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刘胜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西汉
   
玉质莹白,局部有浸蚀痕。体扁薄,由璧身和双螭雕饰构成,上尖下圆,近锥形。两面纹饰相同,璧身满布凸起的谷纹,内外各有凸弦纹一周。最具特色的是璧上部的双螭雕饰,螭为独角,昂首张口,相背而立。螭尾高卷,扬于顶部,螭身曲折多变,肢爪缠绕,如漫卷云朵。作者巧妙地将双螭形象与云纹结构融为一体,线条圆转柔美,极富于节奏与韵律感,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此璧是汉代传世与出土玉璧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双人耳礼乐杯(7.2厘米,口径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
   
白玉质,局部有红色浸蚀。杯造型设计精巧,双耳为身着博衣飘带的攀杯童子,杯内壁及底部浮雕如意云纹,杯外壁浮雕10位手执乐器的乐女。通体琢制细致,反映了元代宫廷玉雕工艺水平。
   
白玉雕桐荫仕女 (15.5厘米,长25厘米,宽1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器物两面碾琢,表现江南仕女的生活小景:庭院幽深,蕉石掩映,洞门半掩,两位长衣仕女隔门相望。场景并不复杂,但很有情致、很有气氛。而更难得还是这件器物所体现出的设计意匠,它的中心已被取走一块碗材,余下的部分本可弃置,但在造办处当差的苏州工匠又随形巧作,创造出这样一件精妙的陈设品。器底略平,阴刻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御识文和御题诗,记录了这件器物的材料和制作,也表达了皇帝本人对玉工的赞赏。
   
玉凤 (13.6厘米,厚0.7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商
   
玉料呈黄褐色。体扁,两面纹饰相同。凤作侧身回首欲飞状,圆眼,尖喙如鸡,顶有三个相连的柱形花冠。短翅微展,以剔地阳线饰翎。长尾自然向内弯曲,尾翎分开,光素无纹,整个玉凤造型优美舒展,轮廓线圆转流畅,突出了体态的修长。
   
玉凤胸前有二个镂孔,其下还有一凸出的小圆钮,可穿系佩挂。此器琢制极精致,饰剔地阳纹,在商代玉器中较罕见。这件玉凤是商代凤鸟造型中最为优美的一例。妇好墓出土玉凤仅此一件。
   
玉龙(红山文化,高26厘米,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
   
碧绿色,龙体卷曲呈“C”字形,通体磨出浅凹槽,边缘斜削成刃。龙吻前伸,略上扬,鼻平口闭、双目凸出,额与颚底刻细密的方格网纹。颈背生长鬣,飘扬外卷,与内曲的龙身配合,展现出腾舞飞跃的态势。背有圆孔,若穿绳悬挂,龙的首尾恰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中国,对龙的礼拜源远流长,它是最受尊崇的灵瑞,因而,也是最常见的艺术题材。这一件是已知最早的玉龙。
   
(二) 名词解释
  陶瓷之路
汉唐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以及西亚、北非地区的交往,除了陆上的“丝绸之路”外,另有一条海上通道,从广州湾开始,经印度半岛南端和阿拉伯海,到达西亚和北非。由于唐代以后这条海路所经过的亚非地区,不少国家都出土有中国陶瓷,所以这条海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
三、教学反思
   
(一)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门类众多,品种十分丰富。本课仅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品种加以介绍,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和多姿多彩的面貌。建议补充本课未能选取的其他重要工艺品种如漆器、金银器、景泰蓝、服饰、家具、竹木牙角雕刻等内容,或就当地的工艺名品及学生感兴趣的品种加以介绍。
   
(二) 授课方式当灵活多样,尽可能安排一次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工艺美术展览或工艺美术生产机构,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工艺美术的了解。
   
(三) 工艺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鼓励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现有条件,自已动手临摹、制作工艺品,并以之与中国古代优秀的工艺作品作比较,以进一步领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因材施艺、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等特点。 
   
(四) 本课的内容可以与中国历史、地理、语文的相关内容衔接起来讲授,如彩陶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与青铜时代、丝绸与丝绸之路、玉器与“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等,启发学生综合掌握所学的知识,使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全面、深入。

老师评语

教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设计

热门教学设计

热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