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 :请大家抓紧时间发布截止日期 : 2016-12-14

作业要求 :请大家抓紧时间完成作业

发布者 :朱从清

请大家抓紧时间发布

提交者:学员乔增宏    所属单位:涟水县外国语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07    浏览数( 0 )



一、课题名称:《人口》



二、教材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关于我国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本节主要通过讲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东多西少”两项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学生学习以后各章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中国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口这部分问题在初一阶段已有了初步的学习,生活中对人口问题又感同身受,再加上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因此对于本节的学习难度不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2.初步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运用我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通过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五、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2.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以及人口分界线。



六、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及图表资料,分析我国人口问题及基本国策。



七、教学方式:



图表法、启发式讲述法、小组讨论法



八、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



教师:提到中国的人口,大家能用怎样的关键词形容它呢?



学生回答:多。



教师:多到多少?



学生回答:13.4亿人。(教师强调是2010年的数据,并且这个数据会不断变化)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中国众多的人口!



讲授新课



教师:其实我国人口“多”这个特点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任何地理现象、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要有一个过程,下面阅读教材中的曲线图,请同学们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以及特点?并尝试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我国人口增长前期平稳,从1950年后突然增长加速,1980年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学生回答:略。(学生回答的不一定全面,教师作总结)



教师:1950年以前,社会发展缓慢,医疗卫生落后,死亡率相对较高,文明程度也低,这些原因使得人口增长缓慢。1950年至1980年,也就是解放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再加上政策平稳的因素,人口增长迅速(在这里一定要强调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影响)。我国每一年大概增加人口1200万左右。



教师:人口增长快好不好?有哪些后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如何减缓人口的增长速度?



学生回答:计划生育。



做活动题:课本P12,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承转过渡:大家还记得人口密度这个知识点吗?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人口密度公式,知道人口密度是表示某地区人口疏密程度的重要依据,从而引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做活动题:P14,以江苏和青海为例,比较两省的人口密度。



学生:自主计算完成活动题。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逐一分析问题,在图中找寻北京、郑州、乌鲁木齐、拉萨等人口疏密程度不同的城市,说出它们的人口密度,描述分布特征,通过问题设置,了解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找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座城市,从位置上看,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沿海或临海。



教师:这些城市人口密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人口密度大于600/平方千米,属于人口稠密地区。



教师:请同学们再找到郑州、武汉、成都三座城市,看看他们的人口密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人口密度大于600/平方千米,同样属于人口稠密地区。



教师:请同学们再找到乌鲁木齐和拉萨两座城市,从海陆位置方面描述他们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属于西部内陆地区。



教师:人口密度呈现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人口密度小于100/平方千米,人口稀疏。



教师:从刚才的读图中我们发现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同学们能不能分析其原因?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交通等等。(学生回答不全面教师补充)



拓展延伸:教师:读人口密度分布图,在西藏地区,为何拉萨及其附近区域的人口密度会略高于周边地区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可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许多因素有关,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点。



承转:既然人口分布如此不均,那你能绘制出人口分布的大致界线吗?







教师:通过学生绘图(在人口分布图上找寻人口分界线最佳位置),知道我国人口分布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呈现出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的特点。阅读材料,了解这条界线的产生及意义。



学生: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找寻人口分界线并记住。



拓展延伸:西部大开发的相关知识。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材料,知道我国人口分布比例特点,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知。



课堂小结:让学生进行小结,教师补充。



布置作业:



1.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的相关内容。



           2.课后预习《民族》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老师评语

教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设计

热门教学设计

热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