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文本《目送》) 作业周期 : 2017-03-022017-03-19

作业要求 :请各位学员于3月2日前上交教学设计一份(文本《目送》作者龙应台),具体格式参照县教研室相关要求。

发布者 :谷新军

教学设计(文本《目送》)

提交者:学员蒋忠萍    所属单位:宿迁经济开发区南蔡实验学校    提交时间: 2017-02-27 12:55:56    浏览数( 0 )

《目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概括文章中“我”的几次“目送”;

2.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富含深情和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感悟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及哲理。

一、导入

观看视频《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的手一样》。你能告诉我看了这段视频的感受吗?是的,要学会感受父母的爱,要学会回报父母的深情,请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龙应台的《目送》,我相信你会有别样的感受。“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曾以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而蜚声海峡两岸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名言,而作者的这种感慨在《目送》这篇文章中深有体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这一篇散文。

二、作者、介绍作品

龙应台 ,女,作家。《孩子你慢慢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亲爱的安德烈》等作品。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课文,并划出有感触的句子或是有困惑的地方。

2.学生交流初读感受。

文章第9自然段和第16自然段蕴含哲理,耐人寻味,并且文字完全相同,学生的初步感知一般会集中在这两段。

3.请同学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反复出现的段落,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第9自然段和第16自然段真是完全一样吗?

明确:文字完全相同,但目送的人的身份、目送的对象、过程、情感等却有不同的地方。第9自然段是作为母亲的我目送儿子渐行渐远产生的感触,第16自然段主要是作为女儿的我目送父亲渐行渐远得出的结论。

三、深入文本

(一)、品读文章1-9自然段目送儿子部分。

1.本文写了几次目送儿子?

明确:

1)我在维多利亚校门口目送华安上小学;

2)我在机场检票门口目送华安去美国读中学;

3)我在楼上窗口目送华安坐公交上大学。

2.作者所说的儿子的“渐行渐远”体现在哪里?

1)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从“不断的回头”,“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读出了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对母亲是十分依赖与依恋的。)

2)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从“照例拥抱”照例这个词,“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这个比喻,可以看出去美国做交换生的华安对于母亲的深情并没有任何回应,已经是很明显的在勉强忍受、敷衍母亲的深情。)

3)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从“闪”和“倏忽不见”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华安在过海关时候的动作之快,对于母亲没有任何留恋,更谈不上依赖,这个时候的华安已经与母亲有所疏离。)

4)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从“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也戴上耳机,”可以看出上大学时的华安,已经长大独立,有自己独立的内心世界,与母亲形同陌路。)

 明确:

⑴小学:不断回头(依赖)

⑵中学:一次也不回头(厌烦、敷衍)

⑶大学:形同陌路(抵触)

2. 面对儿子对“我”我态度的变化,作为母亲的“我”是一种什么感受?

示例:

1) 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不舍)

(2)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无奈、失落)

3)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失望、落寞、凄凉)

4.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第九节,并思考:面对儿子的渐行渐远的身影,作者有了怎样的感悟?她是怎样走出这个情感困局的呢?

明确:面对儿子的渐行渐远,作者采取的做法是“不必追”。儿子的成长独立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作者对儿子不忍放手,儿子的疏离让作者失落、伤感、落寞,但为了儿子的自主独立,真正长大成人,作者自己默默地忍受着落寞,给儿子更多的是理解、信任和尊重,而这,也正是一位母亲睿智与伟大的地方。

(二)、品读文章10-16自然段目送父亲部分。

1.师范读第十节,“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文章接下来还写到另一个背影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另一个背影的故事。

2.请同学朗读第1115自然段,并指出作者所说的父亲的“渐行渐远”体现在哪里?

教书报道的第一天 (年老)

轮椅的背影 (病重)

火葬场的炉门前 (死亡)

3.为什么父亲的渐渐远去的背影也使作者觉得落寞呢?

“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爸爸的道歉,作者的愧疚。)

“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火葬场的炉门前”

(父亲的衰老死亡,作者无法左右,所以落寞伤感。)

4.作者在面对父亲逐渐离去的背影之后,仍然写出这样的文字,所表达的仅仅是落寞与感伤、悲痛之情?

明确:面对父亲的渐行渐远,作者采取的做法同样是“不必追”,一个人的衰老直至死亡同样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过程,作者虽落寞、无奈、感伤,但更多的却是感激和铭记长辈的恩情,珍惜长辈还在身边的日子。而这,也正是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要尽早领悟和担当的。

四、课堂总结

师范读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品味。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总结:作者用冷静近乎冷酷的语言,说出了同样一段话,同样的文字,反复的咏叹,道出了世间轮回的规则。华安的上小学,中学做交换生,上大学,我的工作报到,父亲的衰老与最后的死亡,这正是人一生的历程。而“我”目送儿子,父亲以前何尝不也是这样目送过“我”,“我”目送父亲衰老离世,而将来长大成人后的华安也将同样目送渐渐老去的“我”。

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我们无法左右,但生命生生不息,真情代代传承,所以,作者已经走出了不舍与无奈,摆脱了落寞与感伤,而能做到达观、坦然地面对人生中无法回避的生离死别,正如作者所说,既然至亲至爱也不能够陪伴一生一世,那就唯有目送,不必追。

五、板书设计:

目送

龙应台

成长独立 理解 信任 尊重

中学 大学

我渐行渐远 落寞达观 坦然

病重 逝世

衰老死亡 感激 珍惜 铭记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03-21 11:11:17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