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研修作业六 作业周期 : 2017-03-102017-03-20

作业要求 :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1. 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作业六

提交者:学员尹振香    所属单位:启明实验学校    提交时间: 2017-03-13 10:35:11    浏览数( 0 )

12.1《定义与命题》教学反思

宿豫区启明实验学校     

我上课的内容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1《定义与命题》。这节课分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本节课对知识的上下衔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以后相关的证明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具体事例了解定义的定义。(2)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3)了解真命题、假命题,并会判断真命题和假命题。(4)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重点为:理解命题的条件的结构,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难点为:当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时把它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课前我仔细研究了本章的章前图。发现张前途起到本章的统领作用,是本章的一个灵魂。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本章,而本节课又是本章的的第一课时,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打算以两个章前图引入本课。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我们是怎么得到的?问题2:把一个面积是64的正方形纸片剪成4块,重新拼合,这4块纸片恰好能拼成一个长为13,宽为5的长方形吗?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以上两个问题都是通过动手操作得到的结论,而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光靠猜测是站不住脚的,必须通过证明才能说明猜测的正确性,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为什么要第12章《证明》。

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从内容上分析,学生不易领悟,因为定义与命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教学上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我举了两个已学过的定义,一个是同类项的定义另一个是同位角的定义,而这两个定义恰恰一个是判断性的定义一个是描述性的定义,让学生感知到定义的基本模式,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无理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最后再让学生举几个已经学过的定义。从定义与命题所共有的判断功能来讲,课上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有陈述句、疑问句、判断句、感叹句、祈使句和命令性语句)切入命题的教学,自然在命题的定义和生成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自主主义,强化命题的特征,体现命题的价值,是命题和定义相辅相成。

在命题的结构学习中,教学上进行了铺垫,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命题是有“固定结构”的,形成命题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的心理印象,有了这样的铺垫对于某些命题的改写,让学生能从命题的结构特征方面来思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命题改写的难点。

课堂上少数同学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产生混乱,据此,我提出:定义与命题这两个概念该如何区别?学生举手发言:定义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而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还有的学生说:定义就是一个…………”的句式,而命题就是“如果……那么……de 句式。

在教学中,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把握还是比较 清楚的。大部分学生可以口头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能够迅速的把一个命题转化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利用疑问句和祈使句的特点,判断不是命题的语句。整体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还是可以的,但是在本次教学中也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导入本节课的课题时,语言没衔接好,而且显得比较仓促。

2、 时间把握不好,有点前松后紧。

3、 对学生还是不够放心。比如让一名学生说出一个命题让另一名学生改写成“如果……那么……”的 形式时,没敢放开给学生,有时候还不自觉的抢学生的风头,没有流足够的时间、机会给学生。

4、 上课激情不够,语言不简练,体态、表情比较呆板。

总之,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跟上社会的步伐,不断改进,用新课改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使我的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03-21 11:10:31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