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2016-11-24 发布者:郭丁毓     浏览(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要“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 幼儿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正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也是沾染不良习惯的危险期,而一旦让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形成习惯,再要纠正就要多花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力气,结果还不一定能满意。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这有利时机,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良好习惯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幼儿时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 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

    首先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充足营养,合理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途径。孩子的身体发育迅速,需要吸取许多营养物质,因此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而又卫生的饮食习惯,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饮食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 专心吃饭,饮食清淡、少盐,少吃零食等。其次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保证儿童身体健康,不生病或少生病。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年龄小,体质弱,抵抗能力差,所以讲卫生、爱整洁、有规律的生活,可以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孩子在吃完食物后,应刷牙、漱口,以防蛀牙,饭前便后勤洗手可以预防胃肠道疾病、手足口病、感冒等,有利于孩子身体健康成长。最后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以保护幼儿的大脑,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增强免疫力。

  (二)有益于孩子心理健康

儿童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都在这个时候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孩子的心理将来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日后成人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 。例如具有良好交往习惯的儿童懂礼貌、会谦让、懂合作、分享,能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能顺利的适应环境和接纳环境。反之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交往习惯,攻击性强,自我中心,不懂礼貌,同伴关系就会紧张,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长期以往,会影响孩子心理正常的发展 。另外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三)有益于孩子学业事业成就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因为就人的学习来说,不仅是智力活动,而且还和非智力因素有关,诸如求知欲、学习意志和学习习惯等。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因此幼儿园里更要注重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良好的阅读习惯;倾听习惯;较长时间内关注一事物的耐性,善始善终完成任务的习惯;靠自己的力量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等。

二、幼儿常见的不良习惯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常见的不良习惯

   1、挑食偏食

挑食偏食是幼儿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他们常常因为挑食而造成营养缺乏,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孩子挑食、偏食的主要表现有:吃饭的时候,只吃两口就不吃了;家长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追着哄着威胁着让他吃饭;他说吃这个,等你准备好了,他又改主意吃那个了;只吃某几种食物,饭桌不得不每天重复那几种食物。

    2、无法独立入睡

    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独立入睡的习惯,总认为孩子太小,爱踢被子,所以就和父母一起睡,认为这样好就近照顾他,而有的孩子胆子小,独立入睡时哭闹不停,白天纠缠父母,变得爱发脾气。

3、磨蹭

我们常看到有的孩子做事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做做停停,一会儿想心事一会儿玩玩,上课时小动作特别多。一会儿吃零食、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上厕所,不一会儿睡觉的时间到了。孩子动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条斯理,消耗不必要的时间,做事效率很低,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饭等生活自理方面,显得极为磨蹭。

4、没有爱心

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往往缺乏对他人的体贴,尽管教师、父母重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但还是有许多孩子患上了“爱心缺乏症”。儿童的这种症状如下:任性不体会父母的辛苦;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5、插嘴抢话

在集体活动时,有些小朋友常常打断家长(或老师)的讲话,问东问西,在家长与别人谈话中间,常常插嘴发表意见或陈述情况;同伴讨论或谈论某件事时,也会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发表意见。这时我们会觉得这孩子没有涵养、不懂礼貌,让人感到反感,影响人际关系。其实这些孩子只是过分想表现自己,听到别人提到某件事,就急于把自己知道的有关情况或想说的话讲出来;还有的孩子抢话,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尤其是在家长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孩子希望家长多关注自己,就以各种方式打断谈话。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的影响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饮食要求总是千依百顺、尽量满足。只要是孩子喜欢的菜,家长总是放在最前面,不喜欢的菜可以一口也不吃,生怕委屈了孩子。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则跟老师说一声:“老师,我家的宝贝不吃**,您就不要给他吃了。”殊不知,这样则助长了孩子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幼儿模仿能力强,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模仿熟悉的人,特别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喜欢吃什么,他们也喜欢吃什么,父母讨厌什么样的食物,他们也讨厌什么样的食物,往往无形中影响幼儿,让幼儿产生了一些不吃或讨厌某种食物。

2、过度溺爱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结果造成孩子的“无能”,遇到问题不会解决,只会退缩和求助。还有一些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受伤,因此不让孩子到小区玩,不让孩子和同伴玩游戏。而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家长就立刻伸出援手,不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孤僻等缺点,形成不良行为。

    3、自我中心

3~4岁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自己想要的东西应该得到满足的。他们很少与人交流,他们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为,并会作出简单的回应。随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他们逐渐意识到“我”和别人不同,甚至用“我”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这时候,如果父母依然处处对他迁就,百依百顺,那么,就容易形成他的“自我中心”,忽视别人的存在。所以家长切不可为了满足孩子争先占光的欲望,将他的“自我中心”强化,这样长大以后,他就会只知道自己,却不知道为他人着想,这对孩子的人格建构将造成缺陷和影响。

   三、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建议

   幼儿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一)及早施教

    中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认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在颜之推看来,儿童早期心理与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着了早期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认为,年幼儿童还处于“体性未定”的发展期,足具可塑性,易于潜移默化。他说:“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泽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儿童年幼时期,是一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幼儿犹如白纸,各种思想观念还没有形成,这时的我们可以在上面填上各种“颜料”,培养他们各种良好习惯。正所谓“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趁现在孩子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也处于旺盛时期,他们能把学习的材料牢固地记住,以至年长时期都不会忘记,而年长以后,他们的思想不易集中,记忆力也会逐渐衰退。    

   (二)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科学的教育观包括:尊重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水平;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认识到儿童是发展的主体;寓教育与活动之中,以游戏为主导活动。例如辉辉是我班的一个皮大王,学本领坚持不到五分钟;吃饭喜欢用手指搅拌汤汁;喜欢抢人家的玩具;户外运动总是脱离集体。面对这样一个孩子,让人不生气真的很难,有时也免不了要厉声批评几句。后来我冷静的分析,改变了原来厉声批评的教育模式,而是跟他讲道理,引导他遵循规则。当我发现他与小伙帮玩耍发生争吵时,我静静地走到他身边,问道:你是不是很想玩这个玩具?他点点头。我接着说:你不能抢别人的玩具,你抢了被人的东西,小朋友会伤心的?他说:那我要那边玩。我接着说:你说的很对,由于你刚才没有遵守规则,现在老师请你坐回自己的座位上反思5分钟,五分钟内,你要是没有离开自己的座位,你可以接着玩,但必须记住是不能和别人抢玩具。通过多次这样的教育,辉辉改掉了这个不良习惯,还学会了主动搬好椅子与小伙伴一起玩。

   (三)以正面鼓励为主

一种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他需要我们的正面引导,用儿童的语言来告诉孩子:走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小朋友要团结互助、要把头靠到枕头上、要闭上眼睛、要爱惜粮食等等。孩子们知道了正确的做法,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切不可用成人的语言来教育孩子,这会让他们听不懂,如:请不要跑闹、不要打架、睡觉时不要抬头看不要说话、不要浪费粮食等等,这时他们就会不知道不跑闹该怎样、不打架该怎么做、不说话时做什么、不浪费粮食该怎样做等等,说了半天,也不知道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因此多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及时当众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成人的很多行为和动作都同样可以带给孩子很好的精神奖励效果。比如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赞许的拍肩、一次慈爱的抚摸、一次热烈的鼓掌等,看似简单,都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这些简单的动作,除了鼓励,还能带给孩子情感上的满足,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所以,它往往比单纯的语言奖励更有效更持久。当发现幼儿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要适时的采取一点惩罚措施,让幼儿在思想上有所感触,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四)榜样激励

    学者菲尔丁说过:“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孩子心里。”因为有志向的孩子会在榜样中寻找自己将来的影子,并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精神或是能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家长,就该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良好示范作用,如:有礼貌、爱整洁、喜欢读书等,这些事情幼儿会在成人的影响下得到熏陶和启发。而成人的不良示范,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父母喜欢乱发脾气、喜欢骂人等,孩子同样也会进行模仿。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不管作为家长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行为,如: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答应孩子的事能够做到等,通过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家园共育

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要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幼儿素质,光靠幼儿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是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行。

1、 注重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 

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是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家园共育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与家长的感情沟通了,有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情感交流的渠道畅通了,才能谈得上相互了解、相互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教育幼儿。

2、以尊重信任为前提
  家长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都有共同目标——教育幼儿,使他们得到良好的发展。尊重平等是建立和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与家长交谈中,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用最浅显的话语说明一些道理,让家长明白我们教师的观点。另外,我们还要耐心听取家长的建议,尊重家长提出的一些看法,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以求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达到共识。 
  3、 参与互动,真正实现家园共育 
  在家园共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园两种教育的优势,做好家长工作,利用家教的便利之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教育活动之前,让家长通过专栏了解我们的工作计划和教学目标,以及活动安排等,请家长带孩子去城里游玩;到野外采集树叶;然后再由教师组织相关的教育活动,通过谈话、音乐、绘画等,让孩子们把活动感受表现出来。由于孩子们有了切身体验,开阔了眼界,再加上有了家长的讲解,孩子们的表现自然也就丰富了。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习惯与幼儿自身、同伴、教师、家庭以及社会都有一定的关系,利用寓教于乐和游戏相结合,靠各界的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发展。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