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结合新课标背景和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理念,撰写一篇学科教学设计 作业周期 : 2022-07-12 — 2022-09-07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1.文字材料以附件word的形式提交。2.请不要抄袭如有雷同,作业不合格打回去重新提交;
发布者:培训管理员
提交者:学员林子圆 所属单位:海口市琼山区旧州初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22-09-07 08:48:06 浏览数( 0 ) 【举报】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海口市琼山区旧州初级中学 林子圆
【课标内容】
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课标内容: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转变为离子。
【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为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奠定了基础。本课是“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一目,由四个探究活动组成。活动一是“品红扩散实验”,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活动二是“水分子自述”,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活动三是“分子运动现象的演示实验”,分子在不断运动着;活动四是“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演示实验”,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教材以实验演示为主,图片探究为辅,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掌握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及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
我教的学生对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有一定的宏观认识,对身边的物质宏观变化和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积累了一些与本课题有关的生活经验,本课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变一种观点认识微观物质,换一个角度看世界。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微观构成事物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3.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提高用化学语言对实验结果分析表述、交流的能力;
4.学习使用类比法、实验探究法,提升抽象思维、推理想象、分析归纳等学科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及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物质的微观认识,生活现象的微观解释。
【教学策略】
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讨论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体】
实验用品:品红、烧杯、蒸馏水、试管、酚酞试液、浓氨水、滴定管、红墨水、酒精。
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影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PPT播放相关视频)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同学们想过为什么吗?你们想知道原因吗?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 “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课题的学习。
二、提出假设,探究实验
上述生活现象,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假设。
实验探究 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实验演示)
实验步骤
1.将两份等质量的品红慢慢倒入盛有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烧杯中。
2.静置,学生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而这种粒子还在不断的运动着。为后面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着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做铺垫。
三、科学证明,强化认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PPT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石墨中的碳原子图像;IBM公司在铁的表面移动铁原子“写”出的汉字;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观看图片,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虽然很小,但都是真实存在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
四、实验演示,构建观念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以分子为例,分子有哪些性质?
(一)水分子自述(PPT展示)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大约3万年才能数完。
阅读“水分子自述”,你认为分子有哪些性质呢? 分析所给材料,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分子运动现象(实验演示)
实验步骤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现象:溶液为无色。
结论:蒸馏水不能使无色的酚酞变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描述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现象:溶液为红色。
结论:浓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烧 杯 A | 烧 杯 B | |
现象 | 溶液逐渐变红 | 溶液不变色 |
解释 | 氨分子运动,进入 A 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想一想:为什么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的快?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用化学语言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述、交流能力。
(三)分子之间有间隔(实验演示)
实验步骤
1.分别用两支容积为10mL的注射器吸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堵住注射器的口,分别挤压注射器。
请同学们注射器内物质体积的变化。
体积变化:装有空气的注射器可压缩,装有水的注射器难压缩。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易减小。
想一想:生活中使用的液化气是用什么方法储存于钢瓶中?
学生讨论: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
得出结论:增大压强、降低温度,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PPT展示:同一物质三态变化时,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同一物质的三态变化,只是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而分子本身(质量和体积)不变。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分子的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呢?
PPT展示:原子的性质
1.原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原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3.原子之间有间隔。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已经知道分子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出原子的性质,提升学生类比、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学科素养。
五、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学完本节课,你能总结出分子、原子的性质吗?
生总结,同桌互相交流。提问展示。
六、作业设计
1.课堂练习(PPT展示)
2.课后作业
试列举一些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事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分子
物质的构成
原子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的性质 分子在不断运动着(温度)
分子之间有间隔(压强、温度)
【备课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宏观现象过渡到微观世界学生会感到新奇,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设计时我注重两个突出,一是突出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导入新课时,设计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三段视频,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物质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二是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学习分子的性质时,设计分子运动现象、分子之间有间隔演示实验、同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动画模拟实验,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