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17-01-19  发布者:王莉  浏览数( -)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时期教育发展赋予教师的特殊使命,也是教师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凭借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信息技术环境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引起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革,而且给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教师信息素养必须提升。然而就在这样的信息技术环境中,传统落后的观念、僵化保守的体制、教师信息素养的参差不齐,制约着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

 

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达到上千亿元,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和技术能力较低。笔者了解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和技术能力的状况是城市好于县乡,男教师好于女教师,年轻教师好于中年教师。以城市为例,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时基本不使用信息技术。而且,仍有部分3540岁的教师基本不知如何操作电脑!这种状况,县乡学校更为严重!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缺乏明确的专业化发展目标,笔者曾向一些城乡教师询问专业化发展问题,几乎所有教师都笼统地将发展目标锁定在上好课、取得好成绩上,再问具体一点,大都一脸茫然,而有的教师干脆就将专业发展完全等同于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虽然有一部分教师有向上发展的良好愿望,但教学压力重,教师们尤其是城市教师疲于应付各种教学任务与活动,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理性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问题。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停滞。

 

3.领导者缺乏科学的信息技术发展观

 

教育信息化大规模投入,使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此相对应的是,相当多的校长不懂电脑。以笔者所在的县城中心小学为例,全校包括中层干部在内共有八九位领导,这些领导当中,只有一名中层干部具备电脑应用能力!在这种状况下,要想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在是勉为其难。

 

4.缺乏良好的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机构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各地区现行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基本上采取国家统一培训的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忽视了学科教师特点和教师差异。很多培训者长期脱离学校实际,培训内容无法与教师的需求相适应,在培训范围上,也仅有小部分教师能有培训的机会,培训之后,教师也鲜有实践的机会和动力,这造成了培训的形式化弊端。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教师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教师在教学环境中有多重角色,教师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不同任务中所起的作用。他需要全面负责课程教学的活动设计,如:学习新内容并引导学生准确的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好坏恰当的评估与调控;教师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学习活动组织者,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的怎么样;学习活动中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适当的点拨;教师还可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平等地交流,共同完成任务,作为参与者与学生共享学习成功与快乐、挫折与痛苦。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后,教师有更多的新角色。它改变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使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赖于课本的知识和教师的课堂讲解。网络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来自课本、教师以外的大量信息,当中不乏一些教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教师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角色地位不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已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从被动的培训班式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网络式学习者。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的新角色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核心职业素养转变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适应信息化环境,尽快完成多面手角色的转换。

 

2.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师培训

 

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不仅应进行技能方面的培训和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以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为导向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能灵活自由地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的处理,优质高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保障。

 

一要建设完备可靠的信息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和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资源。

 

二要健全系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规章制度。以往,教师培训大都依靠国家培训的方式来进行,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各学校、各地区都有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和专家,因此,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聘请这些人才和专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

 

3.完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制度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个教师尽快适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工作。

 

一是以教师持续的自我发展为目标:帮助教师获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

 

二是在校本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立足于本校或本地区实际,将有关理论应用于本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三是拓展教师交流研讨的视野。信息技术为跨地区、跨学校的同行交流与研讨搭建了平台,教师可以从更广的视角和更大的范围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良好的社会建构;同时,同行之间的持续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各地区教师建立研究共同体,做到资源共享。

 

四是建立系统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激励机制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得以延续和提升的重要保障,它能有效地避免只培训不应用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了掌握时代新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底蕴浑厚、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高超、专业情意浓厚且终身发展的专业化教师作为全新教育的生力军,基础教育改革必将取得丰硕成果。但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化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做出艰苦努力,并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