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怎样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发布者:朱小青     发布时间:2017-01-20 浏览数( 0)

作文教学点滴 能力的形成,大都遵循“吸收”——“摹仿”——“创造”这个过程,作文能力的形成自然也不例外。作文是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作文的创新应遵循这样一个过程,由“求实”到“求异”,由“求异”到“求变”,由“求变”到“求活”,不满足于复制生活,复制别人,要学作文,不妨先做一只鹦鹉,在“学舌”的基础上求变求异,在思辨的过程中求个性,求突破。 作文教学就是打开学生的智慧之窗,使学生渐渐体会领悟,学会用文字表现生活,抒发情感,这是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心中装满自然万物,装满生活,装满浓情厚意,这是写作的关键。 一、老生常谈话积累。 作文教学是语文老师的重体力劳动,成堆成堆的作文,批改起来确实辛苦异常,而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千篇一律的“临摹”作品让人倒味口。偶然发现一篇较为俊朗的文章,就会满办公室的炫耀。读一遍再一遍,而换来的一定是这样的评论:“这个小孩读书很多,很全面”,这说明了什么?这难道不说明作文的功夫不仅在课内,更是在于课外阅读吗? 时光如流水般匆匆带走一个学期,而在这漫长四个多月中,师生忙碌的是什么?是课本。学生读了多少书?弄懂多少词汇,背下了几篇...作文教学点滴

能力的形成,大都遵循“吸收”——“摹仿”——“创造”这个过程,作文能力的形成自然也不例外。作文是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作文的创新应遵循这样一个过程,由“求实”到“求异”,由“求异”到“求变”,由“求变”到“求活”,不满足于复制生活,复制别人,要学作文,不妨先做一只鹦鹉,在“学舌”的基础上求变求异,在思辨的过程中求个性,求突破。
作文教学就是打开学生的智慧之窗,使学生渐渐体会领悟,学会用文字表现生活,抒发情感,这是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心中装满自然万物,装满生活,装满浓情厚意,这是写作的关键。
一、老生常谈话积累。
作文教学是语文老师的重体力劳动,成堆成堆的作文,批改起来确实辛苦异常,而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千篇一律的“临摹”作品让人倒味口。偶然发现一篇较为俊朗的文章,就会满办公室的炫耀。读一遍再一遍,而换来的一定是这样的评论:“这个小孩读书很多,很全面”,这说明了什么?这难道不说明作文的功夫不仅在课内,更是在于课外阅读吗?
时光如流水般匆匆带走一个学期,而在这漫长四个多月中,师生忙碌的是什么?是课本。学生读了多少书?弄懂多少词汇,背下了几篇文章,学到了什么东西?吸收了几多精神营养呢?我想只能用韩愈的话说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做不到“传道”“解惑”。这样,学生何以有思想?何以有情感?何以有文采?
课内学文,学到的实在太少。
文学创作缘于文化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作文教学应首先把学生引到图书馆,引到阅览室,引到充满抒情,如涓涓细流,如磅礴大海的文字中去。还要把学生领到远山、领到绿野,领到充满严肃与悲壮的生活中去,感受四季的冷暖,体验生命的悲喜,读书,然后读生活。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晴有晴的景致,阴有阴的神韵”,生活更是充满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读书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读的过程是心理体验的过程,是点燃情感的过程,经过读,深深的认识,反复的思考,细心的体会,才能把文字里传递的情感溶于自身的血液,升华成自己的思想,使学生达到一个情感的冲动,才想说,才能写,这是写作所必须的情感体验,是文字的基础。读书是人与文字的交流,更是人与人的交流,是与慈母严父的交流,是与智慧兄长的交流,更是与真挚朋友的交流,读书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各种情感的熏染,酝酿出纯厚个性的情感,悲悲喜喜,浓浓淡淡,尽在点滴中。
二、收、放、收的作文教学思路,解决作文教学中无话可说问题。
作文教学中无话可说的问题是作文教学初始阶段存在的普遍问题,更是初、高中学生作文入门的关键问题,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先放,后收,再放”的作文训练法。
作文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道写什么,苦于不能动笔,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心中无物,缺乏积累,更重要的是胆怯和迷惘,不知道写什么,怕写不好,离题,怕写出来不像文章,对写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这时候教师就要放开他们的手脚,放开他们的思想,让他说他想说的,说他能说的。
1、开放式自由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让学生想说什么说什么,告诉学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可以成为作文的内容,我们需要的是大胆的去写。树立写作的信心,锻炼写作的胆量,让学生认为我能作文,我笔下文思泉涌。这种开放式自由表达训练是作文教学的初始训练,可放在开学,体现在作文的命题上,命题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习惯了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但开学的第一篇文章我们不必命题,可让学生自由写作,在内容上稍加限制,可以写老师,写给新学期,写给自己,写自己最想写的,要求简单些,语句通顺,感情真挚即可,这叫起步,一定要低起点。
老师阅后,多找优点,多表扬,让学生有自信,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我把它叫“开笔”。
任何艺术活动都有他特有的规律,写作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创造,也是有法的,放后还须“ 收”好。放是为开户智慧,增强胆量,“收”是为了依法而练,学习技巧,写出精品。
2、在形成制约下进行训练。
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影响内容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当然不可能只取形式,但为了让学生知道作文有法,如雕刻,如建筑,我们可以先强调一下形式,淡化一下内容,也就是先做好口袋,再让学生装。
构思训练时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各种方法,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写作要求,迅速动笔。如“顺其自然法”,世间任何事物都有规律,有顺序,要求学生按事物的发生发展顺序构思文章,最大的优点是快。学生会迅速成文。再如杨初春老师的“写景状物的训练”,教学生三个步骤:(1)、先抓主体,也就是写作对象,对它进行描绘,分析他的特点。(2)、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事物总是和周围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描绘主体后,迅速找到主体景物的联系物,对主体进行对比和烘托,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3)、描绘了主体和联系物后,要尽快就主体展开联想,使文章充满感情,主题得到升华,这样既可以使文章更精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分专题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写作训练,如审题,立意、选材等等
3、捆住的脚永远走不远,在经历了一个阶段的作文训练以后,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去写作,进行话题作文的训练,应该能写出比较成熟的文字了。
三、作文教学中的“讲”,即教师的引导,点“金术术”比“点金”更重要。以往,作文教学中教师很少讲,而是让学生写,然后教师讲评,对学生作文中的优点、缺点加以强调,但二次训练却跟不上,也就是说讲评后不是没措施,就是不再练,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人人皆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绝对没错,但主体与主导应处在动态变化中,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导会捆住学生的手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体”又会使学生放任,如无航向的小舟,很难驶向目标。只有主体与主导处在不断变化时,才能达到作文教学的佳境。
让学生拿起自信的笔,写出人生的精彩,打开心灵的窗口,沐浴文字的阳光。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