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作业周期 : 2016-12-272017-07-01

作业要求 :

题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您的教学的?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实施一节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提交本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

要求

(1)提交一份能够体现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充分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一份设计文稿(doc格式)和配套的教学演示文稿(ppt格式)

(2)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3)教学演示文稿要求:主题与教学设计要对应,能够体现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思路。具有一定的画面设计,并能融合一定的教学资源。

提交要求:

(1)请将设计文稿(doc)与演示文稿(ppt)一起上传平台,演示文稿(ppt)可用附件上传。

(2)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设计文稿(doc)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2017年2月20日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提交者:学员刘淑娟    所属单位: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街道小坝小学校    提交时间: 2017-01-22 15:26:14    浏览数( 0 )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克、千克、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对质量这一概念难于理解,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的素材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和事物。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物体的轻重,感知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克、千克、吨的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解决生活中与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

1. 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2. 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3.知识呈现,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物体的质量,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4.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练习题都比较贴近生活,也注重对学生生活常识的培养。同时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课堂的主动权也较好地在学生身上体现。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感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的感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

3、解决生活实际,会用秤来称物体的轻重,能解决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4、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 克、千克、吨的概念。

2.理解克与千克,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3.在实践中认识并体验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1=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建议:

学生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

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就能得到认知,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创设情境,充分准备好教学活动中所需的教具和必要的实物,以图中创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质量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是生活中重要而又应用广泛的计量单位

2、教学时 “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要让学生都亲自参与,对使用的测量工具天平应作相应的简单介绍和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读数;通过学生亲自算一算引导学生得出1000=1千克、1=1000千克,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建立质量的概念。让学生去收集关于吨的有关信息,再用学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使学生懂得在计量很重的物品时,通常用吨作单位。教学时要突出这些物品都是很大很重的。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

3. 在学习方式上要多采用小组活动、同桌讨论、交流感受等,在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中促进学生的学习。

4、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苹果、糖块、1角硬币、天平、糖、勺等。 学具准备:每小组一台天平、花生,沙子,黄豆、勺、1角硬币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播放课件。

师:大家认真看了老师收集的这些场景,并结合你同家长一起到超市购物经历,说说你从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称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汇报:

1:妈妈买的盐500克一包。

2:课件里售货员阿姨用电子秤称了300克木耳和2千克黄瓜。

3:叔叔用磅秤称出一筐西红柿20千克。

4:我爸爸的实验室里有天平也用来称物品。

小结: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称量物品质量的工具有(引导学生看教材)电子秤、台秤、磅秤、盘秤等;你们所说的这些单位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克。(教师板书:认识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称一称”初步感受1克。

1.师:出示1勺糖(重1克)。猜猜看,它有多重?

学生猜想,代表发言。

2.师:用电子秤演示称质量,(电子秤基本没反应)。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并选出合适的工具来称重。

汇报

生:称重的东西太少,电子秤应该称稍重一些的物品。选用天平来称量。

师:给予肯定并实时鼓励。

3.教师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用法,称出质量1克的糖。

2)“掂一掂”动手操作,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师出示11角硬币,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重。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急于对学生的答案下结论。)

2.称一称,让学生把硬币放在天平上称一称1角硬币到底有多重。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称量过程和结果。

3)议一议,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来作单位?

1.课件展示生活中可以用“克”来做单位的物品。

让学生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指名回答。(质量较轻的物品,通常用克作单位。

2.你还知道那些物品可以用克来做单位。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称一称”“掂一掂”“议一议”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克”并加深对“克”的理解,初步建立“克”的概念。

(三)巩固新知

1.让学生小组合作称一称其它物品的质量,班内交流。

2.完成P2页“填一填”。

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每一大格100g

订正,指名读。

P2页“填一填”答案:100g 200g 900g

(四)达标反馈

1)填空

11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重( ),1个鸡蛋大约重( ),1个苹果大约重130( ),1包方便面重100( )。

师:通过学习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称量较轻的物品用天平来称量,并认识了天平、电子秤等称量的工具。 生2:称量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并感觉到了1克有多重。 生3:我学会了适用天平的方法。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课下我们找找周围的哪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来加深对“克”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克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感知质量和生活密切相关。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一些小食品的包装袋,看看包装袋上的质量单位。

2.1个香蕉大约重80( ),一块奶糖重约4( ),一个桃子大约重( )克。

3妈妈的一个金耳环重3克,一对金耳环重多少克?

4.判断对(√)错(×)

1500克白糖和500克鸡蛋一样重。( )

教学反思

学生刚开始接触质量单位,,并且1克 质量比较小,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因此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中建立克的概念,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克的理解。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不足的是学生动手操作时间较短,少数学生亲自称量了物体的重量,没能做到每个学生都亲自称一称,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形成克的概念。


老师评语

设计合理

评语时间 :2017-02-14 14:46:40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推荐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门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评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