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作业周期 : 2016-12-272017-02-20

作业要求 :

题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您的教学的?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实施一节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提交本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

要求

(1)提交一份能够体现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充分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一份设计文稿(doc格式)和配套的教学演示文稿(ppt格式)

(2)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3)教学演示文稿要求:主题与教学设计要对应,能够体现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思路。具有一定的画面设计,并能融合一定的教学资源。

提交要求:

(1)请将设计文稿(doc)与演示文稿(ppt)一起上传平台,演示文稿(ppt)可用附件上传。

(2)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设计文稿(doc)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2017年2月20日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提交者:学员王清云    所属单位:黑水镇教育管理中心    提交时间: 2016-12-31 19:31:51    浏览数( 0 )

《烂漫的点地梅》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点地梅的生长习性以及青藏铁路的有关资料、CAI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青藏高原恶劣环境和青藏铁路建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青藏高原》,导入新课。

2.你们也搜集了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那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所知道的青藏高原是怎样的?

3.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却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点地梅。(出示课件一大片点地梅的图,)这,就是点地梅。它主要分布在北极高寒地区和西藏海拔4200米以上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青藏高原,走进这一丛丛——读课题《烂漫的点地梅》。

4.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那谁能说一说“烂漫”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物的文章,课文仅仅是写点地梅这种花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哪些段写了点地梅?哪些段写了筑路兵呢?

3.文章中的哪一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点地梅和筑路兵的感情?

4.读了这句话,你最想知道什么?

三、精读课文,体会点地梅的顽强和美丽。

1.默读课文1到13段,想想点地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一)精读1—13段,感悟点地梅的顽强。 

1.重点体会“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1)齐读。

(2)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点地梅的顽强?

(3)这个“扎”字有三个读音,你觉得在这里应该怎么读?为什么?既然是钻进去,为什么作者不用“钻”而用“扎”呢?

(4)联系一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点地梅要把根扎得很深?要紧紧地贴着地皮生长,还要一团团的拥抱着土地呢?

(5)把我们体会到的顽强不屈的点地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读。

(6)生齐读。师引读。

2.体会“啊!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

(1)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想象一下,当他见到这草袋下的幼苗,除了惊讶还会有怎样的心情?

(3)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出点地梅的顽强!

(二)精读第15自然段,体会点地梅的美丽。

1.(课件出示第15自然段)生齐读15自然段。

2. 师范读。体会儿化音的妙处。

3.生练习读。

4. 抽读。

5.齐读。

6.引读: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三)总结学法

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通过哪些方法学习了点地梅的顽强和美丽这一部分?

四、精读课文,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

同学们,请大家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来学习15自然段。听要求:首先快速默读课文第15段,然后同桌交流:这一段主要写了几件事?哪件事最让你们感动?为什么?

1.第一件事:“一个战友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

(1)指导生读第一件事的句子。

(2)生齐读。

2.第二件事:“一位战友的妈妈去世了......”

还有哪件事让你感动?为什么?

3.第三件事:“一名年轻战友的妻子,在老家分娩时......”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段话,看看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理解“心急如焚”。

(3)这位战士为什么会“心急如焚”?

(4)此时此刻,“心急如焚”的他又在做些什么呢?.

(5)从这心急如焚的等待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6)谁来读一读这种心急如焚的感受?抽生读。

(7)引读“我送你一束美丽的点地梅。”

(8)理解战士送点地梅给妻子的深刻含义。

(9)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来体会体会。

(播放天路视频)

(10)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坐在这列开往拉萨的列车上,你最想对高原筑路兵说点什么?请拿起笔,写下来吧!

五、回归整体,深化主题。

(一)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1.引读:“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生读)

2.回到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到底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3.这篇文章主要是歌颂赞美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但是,作者为什么要用《烂漫的点地梅》作为题目?而且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点地梅,这是为什么呢?

(二)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有没有类似的文章?《胡杨赞》以后我们还会在学习中接触更多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推荐几篇,同学们下去以后可以找来读一读。

(三)回扣课题,总结全文

1.理解课题中“烂漫”的深刻含义

2.再读课题。

板书设计:

9  烂漫的点地梅

 

点地梅         借物喻人        高原筑路兵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之一就是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是领悟作者赞点地梅就是赞高原筑路兵的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学习课文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让他们自己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总结出题目跟内容有点“文不对题”,写了点地梅,也写了高原筑路兵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这个题目下要写高原筑路兵,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在他们充满疑问的时候,趁热打铁,给他们听了韩红的《天路》,简单介绍这首歌的背景,让孩子们知道这条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的建成给青藏两地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那我们的青藏铁路的建成就是一朝一夕的事吗?学生齐读第1段,给学生补充“生命禁区”“冻土封固”的资料,孩子们自己总结出雪域高原的恶劣的生存条件,为下文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艰苦奋斗和顽强的精神打了基础在612段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点地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点地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5段中,通过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高原筑路兵的感人故事,唤起他们心底最柔软的感动16段,引导学生找点地梅与筑路兵的共同点17段,引导学生谈谈对这段的理解,体会作者对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

    这篇课文难在学生不知道修筑青藏铁路的历史,教材中的故事是发生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的修筑过程中 修筑这条铁路所面临的三大世界性难题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这个背景有必要跟学生讲讲,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高原筑路兵筑路中的困难,从而更好的体会他们的艰苦奋斗和顽强的精神 顽强、美丽

老师评语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推荐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门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评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