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作业周期 : 2016-12-272017-02-20

作业要求 :

题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您的教学的?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实施一节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提交本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

要求

(1)提交一份能够体现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充分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一份设计文稿(doc格式)和配套的教学演示文稿(ppt格式)

(2)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3)教学演示文稿要求:主题与教学设计要对应,能够体现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思路。具有一定的画面设计,并能融合一定的教学资源。

提交要求:

(1)请将设计文稿(doc)与演示文稿(ppt)一起上传平台,演示文稿(ppt)可用附件上传。

(2)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设计文稿(doc)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2017年2月20日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提交者:学员罗睿    所属单位:两罾乡教管中心    提交时间: 2017-01-04 22:40:25    浏览数( 2 )

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二年级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在本课的内容安排上,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即让学生借助直观,引入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又在射线的概念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法。

2.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学习习惯基本养成,好的很好,差的很差,但由于处在多动年龄,所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这就要求老师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讲出教学重点。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多提问学生,提高他们听课的效率,防止溜号。

但是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

3.课堂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了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表示这三种线,达到了既定目标。课堂上学生能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展示交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2、通过空间想象,认识射线和直线,明确它们的两个特征:直的和不可度量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以及合作学习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并明确它们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渗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难点:

线段、直线和射线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自学

预习提示:

1.观察你生活周围的物体,找出你所观察的物体上存在有哪些种类的线?

2.自学线段、直线、射线的相关知识,试着发现线段、直线、射线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启发思考。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准备和大家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自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欣赏到了什么?他们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说说你的感受。

师:对,是这些线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这么五彩缤纷。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近线的世界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线段。

1)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可以近似地看成线段。下面老师把它们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来。(画线段)

2)师:你看到的线段长得什么样?

师: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3)师:你能说说生活中的线段吗?(拉直的鞋带,拉直的毛线,书的边,课桌的边,信封的边。)

4)师:你想不想自己也画一条线段呀?(出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自己试试看,想想得请谁来帮忙啊?(学生独立完成。)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先点一个点,0刻度以准这个点。)教学线段的表示方法。强调两个端点。AB=4厘米

5)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啊,这么细心的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测量一下这条线段的长度(数学书的长边)呢?(同桌动手测量)

6)师:老师这儿有两个不重合的点,现在请同学在两点之间随意画四条线,要求其中一条是线段。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些线的长度,思考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指出: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

6)练习53页“画一画”。(投影显示:先找线段,再测量长度。)                            

2.认识直线

(1)引导启发想象。

师:如果我们教室黑板上的线段两端向两边无限延长会怎么样?

    让同学们闭目想象一下,这种直的线一直延长下去会到达哪儿?会有多长?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会得到这样一条线,叫直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你能说说直线长得什么样吗?

(直直的,没有端点,无限延伸,不能度量。)

(2)生活中的直线。

你能用你自己智慧的眼睛发现你身边的直线吗?告诉大家

地平线、公路线……

3)如图经过一点O画直线,能画出几条?经过两点AB 呢?(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尝试发现直线的性质。)

3.认识射线。

(1)启发想象。

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伸会怎么样?(电脑画图展示。)

(2)生活中的射线。

手电筒光、阳光、枪的弹道、探照灯光、大自然当中的线。(课件显示)

(3)师:从端点数量、长度、可否度量三方面说说射线的特征。

(三)反思交流,内化整理。

讨论交流: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由于学生知识掌握还不牢固,能说出来的都要鼓励和表扬)

议一议:线段、直线和射线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线都是直的。

不同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都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可以及时补充但不要代替)

习题设计

1.在下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

 SHAPE  \* MERGEFORMAT

2.判断:(幻灯)
<1>
一条直线长12CM。----------(      )
<2>直线比射线长。-----------(      )
<3>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4>两个端点之间可连成一条直线。----(      )

3.画一画。

     (1)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五)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观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讲练结合等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较好的掌握所学的新知。

    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生活中找不到标准的线段、直线和射线,而教学过程中又要借助生活中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线的概念。如何把握尺寸,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量。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度的、不露声色的对这一关键点进行了处理:“铅笔、拉直的绳子等都可以近似地看做线段”、(重读“近似”两个字)“其实直线是一条理论上的线,在生活中找不到真正地直线”、“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做射线吗?”学生通过理解体会这些话,结合对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的理解,就能自然而然的体会到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真正含义。

 

老师评语

附件

  • 线段、直线和射线.ppt下载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推荐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门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评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