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作业周期 : 2016-12-272017-02-20

作业要求 :

题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您的教学的?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实施一节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提交本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

要求

(1)提交一份能够体现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充分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一份设计文稿(doc格式)和配套的教学演示文稿(ppt格式)

(2)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3)教学演示文稿要求:主题与教学设计要对应,能够体现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思路。具有一定的画面设计,并能融合一定的教学资源。

提交要求:

(1)请将设计文稿(doc)与演示文稿(ppt)一起上传平台,演示文稿(ppt)可用附件上传。

(2)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设计文稿(doc)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2017年2月20日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提交者:学员吴树和    所属单位:两罾乡教管中心    提交时间: 2017-01-23 05:26:40    浏览数( 0 )

 

《颐和园的长廊》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虽然进入五年级了,我班大多数同学对写景的习作写的不是很好,其原因就是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不能按照一定顺序,不能采用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来突出事物的特点,因此,这篇文章就是学生写景的一篇很好的范文,值得一读。

本文重点介绍了颐和园长廊建筑和绘画艺术的美。全文共分11段,以总分的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文章开门见山介绍了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景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到底有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以一个设问激发读者的兴趣;接下来310段详细为我们介绍了长廊的美,其中四、五、六段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长廊建筑方面的美,作者抓住了一个字,从造型、风水、结构等方面作了介绍。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其后写长廊的绘画数量、由来和种类等方面的情况。最后一段以一个疑问句收尾,激发学生对长廊的向往。本文条理清晰,宜让学生在理清作者介绍的过程中,学习写作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句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颐和园)同学们,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循着作者的足迹,饱览颐和园长廊的美吧! (板书:长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
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段落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3分小组读课文。
   4读完全文,你感觉这长廊怎么样?
  三、细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第1~2段。
   1
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中,你了解到什么?
   2
引导学生从第1段进行质疑。(引入第2段的设问句。)
   3
作者同我们一样,也产生了这个问题,他就积极地去寻找答案,他找到答案了吗?因此,作者用一个设问句,给我们造成了悬念,成功地引起了我们读者的好奇心,引我们随他一同去欣赏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
 (三)讲读第3~10段。
  1
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第3~10段。
  2
这部分内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第3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了解到长廊的什么特点?板书:建筑艺术绘画艺术
  3
欣赏长廊的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长廊的美,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呢!
 (2)长廊的建筑非常精美,它有三绝:一是造型绝,全长728米,从万寿山上看,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二是风水绝,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依山傍水,构成美丽的图画,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三是结构绝,斗拱结构,全部是木头搭成,竟没用一颗钉子。(相机板书)小结: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既考虑了气候,又考虑了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遗,真是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造型更非比一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呀!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引读第4~7段,还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长廊的美,因势利导,感受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并反复感受长廊三绝的精美。这三段的中心句是——(生齐答)。过渡:长廊的美,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还体现在——(生齐答:绘画艺术)
  (3)关于绘画艺术,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A
快速默读第8~10段。
   B
第8段在第8~10段中有什么作用?
   C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相机板书:赏心悦目
 (4)小结:这些画来历不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颜色各异,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用
课件再现长廊的美,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师生合作朗读第3~10段,师引读,让学生再从文字中感受一次长廊的精美。
  6
小结:课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详细描写了长廊的美,让大家领略了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让大家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四)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对长廊的向往。
 (五)梳理文章结构:师生共同完成。
  作者以总分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文章开门见山介绍了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景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到底有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作者以一个设问句激发读者的兴趣;接下来第3~10段详细为我们介绍了长廊的美,其中第4~10段是全文的重点。第4~6段详细介绍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作者抓住了一个“绝”字,从造型、风水、结构等方面作了介绍。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其后在第9~10段写了长廊的绘画数量、由来和种类等方面的情况。最后一段以一个疑问句收尾,激发同学们对长廊的向往。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我们学习时要注意学习其写作方法。
 (六)总结
  长廊是颐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除了它的长度和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就仿佛是走入了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是颐和园内的建筑经典。
  四、巩固
  感知现在,长廊就在你们眼中,用上课后4题中的词语,说说你眼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五、练习与拓展
  1
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朗读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3仿写小练笔: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广场等),按总分形式把它介绍给大家。
 附:板书设计

     2、颐和园的长廊
                   造型绝

建筑艺术: 风水绝   
                  结构绝                  

美学典范

绘画艺术:  数量多

内容丰富

教学反思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俱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老师评语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推荐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门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评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