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作业周期 : 2016-12-272017-02-20

作业要求 :

题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您的教学的?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实施一节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提交本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

要求

(1)提交一份能够体现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充分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一份设计文稿(doc格式)和配套的教学演示文稿(ppt格式)

(2)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3)教学演示文稿要求:主题与教学设计要对应,能够体现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思路。具有一定的画面设计,并能融合一定的教学资源。

提交要求:

(1)请将设计文稿(doc)与演示文稿(ppt)一起上传平台,演示文稿(ppt)可用附件上传。

(2)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设计文稿(doc)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2017年2月20日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提交者:学员谢静    所属单位:酉阳县苍岭镇教育管理中心    提交时间: 2017-01-13 20:45:46    浏览数( 0 )

 

《北京的色彩》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北京的色彩》是作家陈章武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另辟蹊径,从“色彩”这一角度来描写北京的美丽,让人觉得温暖而又美好,激起了读者对北京的无限向往。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读起来就宛若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彩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课文先用“壮丽而辉煌”五个字写总体感受,然后从层林尽染的秋林和风格各异的建筑两方面,以细腻的刻画,展现了北京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语言优美,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词句,体会情感,积累语言。

设计思路:

《北京的色彩》是一篇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典范文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词句,积累语言,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表达作用,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达到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起对北京的热爱与向往。

3、积累文章描写色彩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到语言的优美。

4、领悟作者细致的观察,独辟蹊径的描写方法,受到熏陶,学习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北京色彩的美丽,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独辟蹊径的描写方法,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北京的图片,制作成PPT。

2、学生预习课文,并阅读一些描写北京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激趣

1、板书词语“北京”,师:一提到北京你就会想到什么?(可能会说到:天安门、长城、故宫、颐和园等)

2、师再板书词语“色彩”,那么看到色彩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会联想到什么呢?

3、揭示课题:北京的色彩。板书,读题。

4、质疑: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呢?

【设计意图: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学习应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导入的设计旨在引发学生阅读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小组交流:

(1)指出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

(2)小组内说说怎么读好这些句子,再读给同学听。

3、浏览课文,想想:北京的色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理清课文层次,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北京的色彩的?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这一问题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初次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能力。】

三、走进文本,触摸色彩

1、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一处的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用笔画下来,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去阅读、感悟,加深体验。】

四、品读色彩,领悟写法

1、聚焦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了什么?

2、句子赏析。

(1)出示句子“就在这绿色中间,呈现出我在家乡所看不到的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一时辨认不清的乔木、灌木,把千百种奇妙的色彩纷繁而又和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又惊又喜。”

A、轻声读这段话,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叠词呢?把这些叠词去掉再读一读,看看你又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C、加上叠词再读读,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D、指导读好句子。

【设计意图:《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引导学生抓住“深深浅浅、闪闪烁烁、团团簇簇”等叠词,想象画面,得“意”,再通过删减比较领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得“法”。以下的学习就可以迁移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

(2)出示句子“我漫游天坛,发现了北门内那两排银杏树,满身都停满了黄蝴蝶。秋风一吹,蝴蝶纷纷扬扬飘落在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都变成像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留着一道未曾褪尽的绿镶边呢!”

A、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银杏树是什么样的?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么写呢?

B、细细读读这句话,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C、你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D、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本课教学目标“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积累优美的语言,并学习这样的表达方法。”带领学生去朗读、感悟、体会,在得意、得言的基础上更能得法。】

3、默读第5自然段,自主探究。

(1)默读,找出描写香山红叶的色彩的词语,读一读。

(2)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段话中出现了两处省略号,请你展开想象,还能想到哪些描写色彩的词?写下来。

(4)你怎么理解“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

4、自读第7自然段,思考、讨论:你发现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

(1)作者选取了哪些人文景观的代表物?它们有什么不同?

A、出示句子“我常常把面孔紧贴在公共汽车的窗玻璃上,不断从街道两旁飞驰的楼群中寻找雪白的洁白、草原的嫩绿、沙漠的金黄、大海的蔚蓝„„”

B、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设计意图:《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揣摩“紧贴、不断、寻找”这些词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五、紧扣题眼,回归总结

1、如果有人问:北京的色彩如何?你会怎样回答?

2、作者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自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3、你怎么理解“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这句话?

3、你发现这三个自然段与文章开头的联系了吗?(前后照应)

4、总结写法。

六、作业布置 (选做)

1、摘抄文章中描写色彩的词语,读一读。

2、背诵第四、七自然段。

3、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细致观察,写写你喜欢的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

北京的色彩

自然风光

壮丽而辉煌{

人文景观 } 纷繁而又和谐

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01-24 11:53:55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推荐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门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评教学设计与反思